從2014年全年的7.5萬輛到2023年上半年的370余萬輛,獲政策不斷“續航”助力的新能源汽車,近十年銷量呈爆發式增長,新能源車險業務也隨之受益,迎來快速發展期。
近日,國家發改委等13部門發文,延續此前基調,提出持續深化車險綜合改革,支持保險公司開發新能源汽車充電樁保險等創新產品。
很多車主對“充電樁保險”可能已不陌生,其作為一款附加險,于2021年底同“自立門戶”的新能源汽車專屬保險一同推出,告別了與傳統燃油車共用車險條款的歷史。
不過,新能源車險發展一年半以來,保費高、出險率高、賠付率高的“三高”話題從未間斷,是保險公司和投保人共同的煩惱。一系列痛點待破局下,或是為了改善車主投保體驗、或是為了開辟第二增長路徑,近年來新能源車險市場頻現攪局者,其中就有被視為“狼來了”的比亞迪。那么,新能源車險市場真的要迎來攪局者的“降維打擊”嗎?
對穩投資、穩消費、穩生產有巨大促進作用的新能源汽車,已是近年政策中的常客。
“加強汽車消費金融服務,持續深化車險綜合改革”;“健全商業車險費率形成機制,支持保險公司開發新能源汽車充電樁保險等創新產品”;“嚴格規范汽車金融市場秩序,不得向消費者強制搭售金融產品服務或違規收取不合理費用”。近期,新能源汽車及新能源車險再獲“續航”,被寫入13部門近期聯合印發的《關于促進汽車消費的若干措施》中。
最新文件延續了此前鼓勵發展新能源汽車、支持新能源車險創新的基調。例如國辦2020年10月發布的《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中,發展愿景包括“2025年新能源汽車新車銷量占比達20%,2035年公共領域用車全面電動化”,并提及要完善充電設施保險制度;2021年12月,中保協發布《新能源汽車商業保險專屬條款(試行)》,新能源汽車專屬保險上線,保障范圍延伸到了自用充電樁等車外設備。
在政策助力下,新能源汽車產銷及配套設施建設飛速做加法。發改委在近期專題發布會上介紹,今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378.8萬輛和374.7萬輛,同比分別增長42.4%和44.1%;截至6月底,全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超過1620萬輛,累計建成各類充電樁超過660萬臺。
由此,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快速發展,也間接促使新能源車險成為財險公司新的增長極。從新能源汽車專屬保險上線后第一個完整自然年(2022年)數據看,新能源車險保費收入大漲。在此領域市占率合計近八成的財險“三巨頭”中,人保財險2022年承保新能源車467萬輛,同比增長59.6%,保費收入205.6億元,同比增長72.7%;太保產險2022年新能源車保費增速更是超過90%。
在產品創新方面,目前各大公司新能源車險的保障內容已基本覆蓋了汽車行駛、停放、充電、作業等使用場景;充電樁故障造成車輛損失也可理賠,人保財險、陽光財險、英大財險等公司已落地了相關產品。
就像人的體重快速增長容易出現“三高”,新能源車險規模在迅速擴大過程中,也伴隨了一個“三高”問題,即保費高、出險率高、賠付率高。
前者讓車主們喊貴,后兩者則讓保險公司叫虧。“換了新能源車,電費一月省幾百,保費卻貴了1萬多”;“出險三次,差點投保無門”,類似的聲音并不鮮見,中國銀保信披露的數據也顯示,新能源車保費比傳統燃油車平均高出21%,令部分消費者體驗感欠佳。
而在險企端,新能源車險定價難、賠付成本高是橫亙在業務發展路上的挑戰,據相關市場機構統計,新能源車險的賠付率平均高達近85%,險企面臨著較大的承保虧損壓力。
新能源車險“三高”的原因是什么?有財險公司車險部門負責人曾表示,新能源汽車電池容易損壞,且專屬險將行駛、停放、“三電”(指新能源汽車獨有的電池及儲能系統、電機及驅動系統、其他控制系統)都納入了保障,保險范疇比燃油車擴大不少,這是保費高的原因之一。
車車科技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張磊從理賠維修角度分析稱,新能源汽車的維修定價體系尚在構建過程中,市場未形成統一、便捷的維修標準,變相推高了維修成本。
另有業內人士指出,新能源汽車扭矩大、加速快,意外事故發生率相對燃油車更高,因而出險率較高。此外,保險公司在數據累積上處于劣勢,定損時往往需要以車企的判定為準,這也令理賠陷入被動。
不過積極的一面是,新能源車險產業鏈上的相關主體,正在努力摘掉新能源車險“三高”的標簽。多位特斯拉、比亞迪車主對媒體展示的車險費用顯示,今年保費普遍低于去年,多在3000-8000元間,一位現代菲斯塔EV車主的保費低于3000元。加上不少保險公司為提高產品競爭力而推出優惠活動,新能源車險保費已接近甚至低于部分同價位燃油車的保費,險企盈虧也日趨平衡。
規范專業查勘、科學定損,也是降“三高”的重要推動力。今年上半年,中保協就新能源汽車“心臟部位”動力蓄電池查勘檢測問題發布征求意見稿,劍指維修成本高、自燃自爆安全事故頻出的痛點,填補保險業對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評估的空白,將有效提升保險公司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定損規范性。
保險公司也在積極探索破解之道,例如通過數字化手段優化用戶體驗。還有不少險企“牽手”車企和第三方機構,前有特斯拉與利寶保險合作推出了定制車險Tesla Insurance,近有比亞迪入股易安財險。在業內人士看來,跨界合作可將各方的資金優勢、數據優勢、科技優勢結合起來,滿足不同新能源車險產品的營銷、核保和定價等經營核心環節中的決策支持需求,為消費者推出定制化車險解決方案。
“隨著新能源汽車保有量的提升,保險公司積累的數據更多更完備,車險定價將更趨于精準,保險成本、出險率有望持續下降。”發改委產業司副司長霍福鵬在前述發布會上表示。
“預計到2025年,新能源車險保費規模將達1865億元,占車險總保費比例約17.9%;到2030年保費規模將達4541億元,占車險總保費比例約為32.1%。”東吳證券給出一組預測數據。毫無疑問,新能源車險市場是一片藍海。
在比亞迪召開的2022年年度股東大會上,其董事長王傳福首次談到比亞迪在保險領域的布局規劃時也表示,比亞迪進入新能源汽車保險行業,可利用技術、銷售方面的積累,在費用節儉、科學理賠方面賦能新能源汽車保險行業。
的確,從新能源車險經營的核心點來看,數據和定價是首要問題,而新能源車企就有著豐富的用戶數據優勢,這也是此前蔚來、小鵬等造車新勢力紛紛借助保險中介牌照布局保險業務的原因。只不過,如今已拿下財險牌照的比亞迪,則可以真正在新能源車險產品開發定價上掌握自主話語權。
其實,站在新能源車險整個業務鏈條來看,新能源車企、保險公司、汽車維修廠商乃至車險科技平臺,任何一個角色都缺一不可,這實則是一個需要行業共建的市場。
“高質量的新能源汽車產業和新能源車險發展需要跨業融合。”上海保交所副總經理單樹峰在今年5月的一場新能源車險行業交流會上表示,加強新能源車企、險企與科技平臺的碰撞交流,實時準確地歸集新能源車險數據,推進數據跨行業互聯互通,從而支持險企開發新的保險產品和風險管理服務,促進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的降本增效。
武漢理工大學汽車工程學院副教授楊勝兵表示,降低新能源車險賠付率,需要先從降成本入手。一方面可從新能源汽車的電池電芯維修、電控維修等方面降成本,另一方面,保險公司或4S店、主機廠也可通過對維修廠的相關人員進行培訓,培養懂技術和懂理賠的維修技術人員,實現降本增效。
監管引導同樣重要。今年車險二次綜改落地,燃油車保險自主定價系數的浮動范圍擴大,財險公司在保費定價方面獲得了更大自主空間。業內人士認為,盡管目前并未涉及新能源車險,但燃油車車險自主定價系數的擴大,也給未來新能源車險的精細化定價帶來更多期待。
此外,不少業內人士還談到,按里程、安全駕駛等因素增減保費,可促使新能源車險價格進一步分化。同時隨著汽車維修市場進一步規范等外部利好因素,案均賠款也將呈下降趨勢。
2024償付能力掃描:化險關鍵期,“誰”把7家險企“拖下水”?
新能源車企“內卷”:蛇年花式促銷,“保險補貼”攬客!
周評|DeepSeek風暴下的金融業:打敗你的不是AI,而是會使用AI的人
內地、香港狠查:“洗黑錢”專盯“高傭金”保險產品下手!
DeepSeek風起,保險正在如何“跑步上車”?
銀保“開年”:誰家歡喜,誰家憂?
車險承保盈利182億!36家承保虧損,中小險企如何夾縫求生?
玖亓周評|險資買黃金,有所為、有所不為!
新年首張罰單:三家金融機構均被罰超千萬,兩家險企“中彩”
10家險企“打頭陣”!拿到投資黃金“入場券”,意味著什么?
華泰人壽高管變陣!友邦三員大將轉會鄭少瑋擬任總經理即將赴任業內預計華泰個險開啟“友邦化”
金融監管總局開年八大任務:報行合一、新能源車險、利差損一個都不能少
53歲楊明剛已任中國太平黨委委員,有望出任副總經理
非上市險企去年業績盤點:保險業務收入現正增長產壽險業績分化
春節前夕保險高管頻繁變陣
金融監管總局印發通知要求全力做好防汛救災保險賠付及預賠工作
31人死亡!銀川燒烤店爆炸事故已排查部分承保情況,預估保險賠付超1400萬元
中國銀保監會發布《關于開展人壽保險與長期護理保險責任轉換業務試點的通知》
2024年新能源商業車險保費首次突破千億元
連交十年保險卻被拒賠?瑞眾保險回應:系未及時繳納保費所致目前已妥善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