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揭牌不久、正式“上崗”的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簡稱“國家金監總局”),已緊鑼密鼓地開展起相關監管工作,這一點從官網、官微的動態披露中即可看出。
5月22日,國家金監總局官微披露,日前,國家金監總局召開了償付能力監管委員會工作會議,分析了保險業整體及重點公司的償付能力和風險狀況,并研究了2023年第一季度保險公司風險綜合評級結果。本場工作會議由剛剛轉變身份的國家金監總局黨委委員、副局長周亮主持,這也是國家金監總局掛牌以來對外披露的第一次工作會議,聚焦于保險業的償付能力方面。
償付能力是對保險公司各類風險的一種綜合判斷,一直以來,是預警和監測保險業風險的重要抓手。對于保險業監管導向,國家金監總局首度強調,將加強保險公司的功能監管和穿透式監管,形成償付能力硬約束。
這也間接傳遞出,統一監管格局下,國家金監總局未來對保險業的風險把控將更加深入、周全,防范行業風險將會成為重要工作目標。就像國家金監總局局長李云澤在揭牌儀式上所言,要努力消除監管空白和盲區,大力推進央地監管協同,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底線。
從國家金監總局披露的數據看,2023年第一季度末,納入會議審議的185家保險公司平均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為190.3%,平均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為125.7%;實際資本為4.7萬億元,最低資本要求為2.47萬億元。
其中,財產險公司、人身險公司、再保險公司的平均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分別為227.1%、180.9%和277.7%;平均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分別為196.6%、109.7%和240.9%。風險綜合評級方面,53家保險公司的風險綜合評級被評為A類,105家被評為B類,16家被評為C類,11家被評為D類,該指標總體保持穩定。
對比2022年第四季度償付能力數據情況發現,從納入的保險公司數量看,2023年第一季度比2022年第四季度多納入了4家險企,即上一次納入審議的保險公司數量為181家。
值得一提的是,在2023年第一季度償付能力報告披露中,恒安標準養老、新華養老、人保養老和國壽養老,4家專業養老險公司首度披露了償付能力報告。報告顯示,4家險企的償付能力充足率普遍較高,但皆未披露最新一期風險綜合評級情況。
譬如,根據2023年第一季度償付能力報告,恒安標準養老的核心和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均為1535.78%。對于風險綜合評級結果,該公司在報告中指出,恒安標準養老自2022年12月起開展商業養老險業務,將于2023年4月首次報送風險綜合評級數據,本報告期內暫無風險綜合評級結果。
或許是考量險企數量上的變化等因素所致,從保險公司風險綜合評級情況上看,相較2022年第四季度末,2023年第一季度保險業風險綜合評級結果中A類公司增加了4家,其他類型險企數量無變化。但需注意的是,“不達標”險企數量仍有27家,其中,C類的有16家,D類的有11家,這些險企或將成為國家金監總局后續重點監管的對象。
從償付能力充足率數據看,2023年一季度末保險公司的平均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平均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分別較上一季度下降了2.7個和5.7個百分點。不過,國家金監總局表示,“償付能力充足率降幅明顯收窄,保持在合理區間”。
此言不虛,相較2022年第四季度末兩大指標環比皆下降超11個百分點的幅度,今年一季度保險公司整體償付能力充足率降幅確已顯著收窄改善。
作為國家金監總局掛牌后對外披露的首次工作會議,在簡短的會議內容表述中,其實也透露出國家金監總局接下來對保險業的監管導向。
例如,償付能力監管委員會工作會議就指出,“堅決落實金融監管體制改革決策部署,加強保險公司的功能監管和穿透式監管,形成償付能力硬約束,促進保險業高質量發展”。
此外,會議還指出,要堅決落實黨中央對金融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持續加強與完善保險監管,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底線;會議強調將聚焦防范化解金融風險、服務實體經濟和人民群眾、深化金融改革等重點問題,大興調查研究之風,堅定不移走好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切實保障保險業數據安全,并持續加強償付能力監管,確保保險業安全穩健高效運行。
事實上,無論是強化功能監管、穿透式監管,還是持續加強償付能力監管,皆是為了更好地防范保險業乃至金融業風險,這樣的監管導向早在5月18日國家金監總局的揭牌儀式上,“一把手”李云澤的首次發聲中就已顯露。
如李云澤指出,“不斷完善具有中國特色時代特征的監管體系、監管規則;全面強化機構監管、行為監管、功能監管、穿透式監管、持續監管,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和堅強保障”;“全面落實服務實體經濟、防控金融風險、深化金融改革三大亮點,依法將各類金融活動全部納入監管,努力消除監管空白和盲區,大力推進央地監管協同,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底線”。
可見,“防風險”是國家金監總局的長期重點任務,于保險業而言亦不例外,而做好保險業償付能力監管便是抓住了任務的核心。
其實,國家金監總局在強調“防風險”、加強償付能力監管的同時,從相關數據和表述中,也傳遞出了行業高質量發展的信心。
譬如,在工作會議中,國家金監總局指出,2023年第一季度,保險業的發展好于預期,實現原保險保費收入1.95萬億元,同比增長了9.2%;第一季度保險資金年化綜合投資收益率為5.24%,呈現出回升向好態勢。加之上述監管對“償付能力充足率降幅明顯收窄,保持在合理區間”的總結,展現出保險業當前資產、負債兩端整體向好,償付能力風險整體可控的穩定發展現狀。
眾所周知,近兩年來,在經歷疫情沖擊、地緣政治局勢緊張、資本市場動蕩不安,疊加保險業處于深度轉型期陣痛,行業主體尤其是壽險公司經歷了發展艱難期,無論是新業務還是經營利潤整體低迷。
好在伴隨國家經濟的企穩復蘇,資本市場的回暖以及行業轉型初顯成效等,保險業發展境況也開始轉好。以上市險企2023年第一季度經營情況看,五家A股上市險企凈利潤增幅均達到兩位數以上。
這樣的轉好態勢,相信不只是保險公司樂于看到的,也是監管所期待的,畢竟防風險、強監管的最終目標還是為了可持續、高質量發展。
當然,在行業向好發展的同時,微觀層面的一些風險及問題仍不容忽視。在此前中國保險保障基金發布的《中國保險業風險評估報告2022》中,就指出了保險業面臨的六大風險和挑戰,即戰略風險、信用風險和市場風險、保險風險、公司治理風險、資本不足風險以及操作風險。
例如,公司治理風險方面,股權結構變化、股權質押比例較高、高管人員頻繁變更等,都成為影響險企穩健經營和長遠發展的重要因素,為此加強公司治理是險企穩健經營的前提,亦是監管聚焦規范的重點。
資本不足風險則主要體現在中小險企方面,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下,中小險企面臨的經營壓力加大。雖然為了更好地實現轉型發展,很多中小險企在尋求增資,但在社會資本進入保險業意愿降低時,資本供需的不匹配成為中小險企增資難的痛點。
除此之外,操作風險中的違規情況,保險風險中的賠付支出快速增長、法律風險敞口增加等,以及信用風險、市場風險中的利差損、信用市場違約等潛在或逐漸暴露的問題,未來都需要監管長期予以關注。
而國家金監總局的到來,以及強調的“五大監管”行為,于保險業來講,或將是防范這些風險的重要手段。隨著國家金監總局“三定”(職能配置、內設機構、人員編制)逐步推進與落定,統一監管格局下,保險業或將迎來更強監管,但亦是推動行業加速邁向高質量發展的契機。
周評|從“雙11”到保險“開門紅”,正在告別“大進大出”式消費
保險業多位高管失聯,找尋背后的那些蛛絲馬跡!
玖亓周評|10萬億化債!財政刺激救短期,最終化債靠發展
時隔三年半,水滴擬赴港再上市!內情主導,還是外因倒逼?
探求專業養老險公司致力成為經營第三支柱“頭部”的方法論
三季度被股市“甜”到的險資,最近盯上哪些新“標的”?
玖亓周評|險企三季報的“高光”和波動
五大上市險企盈利暴增!“規模+盈利”能否可持續,半喜半憂!
玖亓周評|從比亞迪到小米,新能源車險會“變天”嗎?
小米入局北京法巴天星財險:折射國家態度、外資雄心、中資戰略!
華泰人壽高管變陣!友邦三員大將轉會鄭少瑋擬任總經理即將赴任業內預計華泰個險開啟“友邦化”
金融監管總局開年八大任務:報行合一、新能源車險、利差損一個都不能少
53歲楊明剛已任中國太平黨委委員,有望出任副總經理
非上市險企去年業績盤點:保險業務收入現正增長產壽險業績分化
春節前夕保險高管頻繁變陣
金融監管總局印發通知要求全力做好防汛救災保險賠付及預賠工作
31人死亡!銀川燒烤店爆炸事故已排查部分承保情況,預估保險賠付超1400萬元
中國銀保監會發布《關于開展人壽保險與長期護理保險責任轉換業務試點的通知》
董事長變更后,中國人壽新添80后女總助
國內首家批發保險經紀公司來了,保險中介未來將走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