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趙夢涵
編輯:邢莉
來源: 險企高參
在個險渠道增長乏力,行業進入轉型困頓期的當下,銀保渠道正在重回高光時刻。
業內觀點普遍認為,在壽險行業,團險、個代和銀保三大渠道呈三足鼎立之勢。三大渠道中,銀保渠道從生猛崛起到被迫轉型再到崛起的過程。
自1996年起,行業初步嘗試涉足銀保合作;直至2008年,銀保業務在壽險總保費中占據了半壁江山,迎來輝煌時刻;2017年監管定調“保險姓保、監管姓監”,銀保渠道面臨著巨大的挑戰。而近年來,隨著個險代理人大量流失,個險渠道新單承壓,在受大型險企冷落多年后,銀保渠道逐步回歸人們視線。
近年來,銀保渠道還受到了銀行客戶的偏愛。
在國有大行、中小銀行紛紛降息的背景下,保險產品成為了越來越多客戶的選擇,代銷保險收入為銀行的貢獻率大幅增長。特別是去年,多家銀行的非利息收入水平小幅收窄,拖累營收,代銷保險收入成為了拉動業績增長的重要發力點……
險企銀保渠道表現搶眼
頭部險企重點發力
受外部環境影響,近年來保險行業業績普遍承壓。
“在我職業生涯里面,我認為去年是比較難的一年。”中國人壽董事長白濤也在發布會上坦言,去年出現了資產端和負債端兩端承壓,這在歷史上是罕見的。一方面,受資本市場影響,投資收益下降,另一方面受疫情影響,線下展業受限,負債端進一步承壓。
在這樣的環境下,銀保渠道成為各家壽險發力的重點渠道,表現搶眼。從A股五大上市險企來看,銀保渠道依然保持了較高速增長。其中:
中國人壽銀保渠道保費達634.15億元,同比增長28.6%。
人保壽險銀行保險渠道實現原保險保費收入為440.30億元,同比增長3.1%。
太保壽險銀保渠道方面,2022年實現保險業務收入304.78億元,同比大幅增長308.7%。
新華保險實現銀保渠道保費收入439.31億元,同比增長7.8%。
平安壽險及健康險銀保渠道保險業務收入290.63億元,同比增長17.60%。平安壽險銀保渠道轉型提速,持續推動高質量發展,銀保渠道新業務價值同比增長15.9%,對壽險新業務價值貢獻度提升。
(險企高參根據公開數據制作)
上市險企的新單增長,銀保渠道貢獻明顯。2022年,中國太保、中國人壽、新華保險、中國平安以及中國人保銀保新單增速分別為332%、64.6%、51.9%、18.3%、-0.3%。而同期對應個險新單表現則分別為-21.5%、-1.9%、-32.2%、-3.2%、-10.3%。
銀保渠道的亮眼表現也令險企看到了發展潛力。平安集團總經理兼聯席CEO謝永林直言,兩年來,新銀保的成績突出,與去年相比,今年1、2月份的增長勢頭更優。他認為,新銀保模式充分發揮了平安集團內部的綜合金融優勢,未來五年,該渠道有望成為平安壽險的主要渠道之一,貢獻新業務價值的比例會更大。
“從趨勢上來看,整個行業的銀保業務都是向上走的”,新華保險副總裁王練文表示,“新華保險一向重視銀行保險這一重點渠道,銀行有網點的優勢、有信用的基礎,客戶的信任度比較高。未來,公司會進一步促進銀保業務的發展,為穩定規模、突出價值做出更大貢獻。”
太平人壽總經理程永紅表示,2023年,銀保渠道依然是公司持續發展的重點渠道,一方面做好銀保渠道的建設,與工、農、中、建等渠道加大合作力度,同時開發私行的高端客戶,加強隊伍培養,以此來贏得銀行的認可。
銀行“降息潮”背景下,
保險產品走俏
自去年下半年開始,中小銀行、國有大行紛紛降息,保險產品成為尋求中長期保本收益客戶的熱門選擇。
進入4月以來,據不完全統計已有11家中小銀行宣布降息。其中,廣東有3家,湖北有5家,河南有3家。從調整后的利率來看,儲戶100萬存款定存一年利息或將減少3500元。
尤其是近兩年受疫情影響,居民消費需求減弱,企業投資意愿減弱,定期存款增加拉高了銀行存款成本付息率。
工商銀行行長廖林在中報業績發布會上解釋了存貸兩端的矛盾所在,“貸款端,發放貸款利率逐步下降;存款端,定期化趨勢會形成壓力,因為付息比較剛性。”
不止中小銀行,去年9月,工商銀行、建設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郵儲銀行六家國有大型商業銀行齊發公告宣布,自2022年9月15日起調整人民幣存款掛牌利率。
對于尋求中長期保本收益的客戶來說,最合適的投資或將還是保險產品。
從幾大行2022年年報披露的相關數據來看,代銷保險收入為銀行的貢獻率大幅增長。具體來看,工商銀行2022年代理銷售個人保險規模已超千億,達到1144億元,同比增長5.73%;2022年,農業銀行實現代理期繳保費330億元,同比增長15.1%;郵儲銀行代理長期期交新單保費762.7億元,占新單保費比例28.5%,同比提升8.66個百分點;交通銀行截至2022年末代銷保險產品余額達到2551.02億元,較上年末增加337.21億元,同比上漲15.23%。
建設銀行則在年報中明確指出,代銷基金受資本市場波動影響同比下降,但代理保險收入支撐作用明顯,收入實現較快增長。
股份行代理保險的收入增長幅度同樣喜人。招商銀行2022年代理保險收入124.26億元,同比增長51.26%;招行行長王良在業績發布會上表示,2022年,資本市場波動使其代銷基金規模和收入都下降了40%多,給非利息凈收入、財富管理收入增長都帶來了負面的影響,不過招行發力代銷保險業務,代理保險收入成為去年新的增長點。
平安銀行代理保險收入19.84億元,同比增長30.9%。2022年中信銀行加大推動保險代銷力度,響應監管“回歸本源”轉型要求,持續優化業務結構。其代銷長期保障型保險規模較上年度增長55.25%。
雙向奔赴背后:
銀行保險急需業績發力點
銀保渠道在近年來被雙方寄予厚望,在險企方面來看,主要是因為壽險轉型背景下,個險渠道欲振乏力。
保險代理人數量在2019年達到歷史峰值,突破900萬人。不過,從2020年開始,保險代理人數量開始持續收縮。去年受疫情影響,線下展業困難,代理人留存更具挑戰性。據銀保監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末人身險公司個險營銷員數量為340.22萬人,較2021年底的641.9萬人減少近半,較2019年底頂峰時期減少近三分二。
代理人規模的縮減對險企新業務價值造成了沖擊,A股上市險企壽險板塊均下降。國壽新業務價值實現360.04億元,同比下降19.60%,中國平安實現新業務價值288.20億元,同比下降24.0%,太保新業務價值實現92.05億元,同比下降31.4%,人保、新華分別實現新業務價值26.69億元、24.23億元,分別下降17.3%、59.5%。
新業務價值承壓,險企需要新的保費增長的渠道,銀保渠道自然成為了新的重要發力點。
銀行端面臨同樣的困境,據2022年年報顯示,多家銀行的非利息收入水平小幅收窄,一定程度拖累營收。
(險企高參根據公開數據制作)
6大國有銀行中,有4家非利息收入中的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下降,工商銀行實現1292.65億元,中國銀行實現722.48億元、建設銀行實現1160.85億元,交通銀行集團實現446.39億元,分別下降2.8%、11.27%、4.45%、6.17%。
民生銀行、平安銀行、光大銀行、招商銀行4家股份制銀行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下滑,降幅分別為26.45%、8.6%、2.09%、0.18%。
(險企高參根據公開數據制作)
業內人士稱,一方面,代理保險業務助力銀行向中間業務轉型。在利率市場化穩步推進的背景下,我國商業銀行普遍面臨存貸利差縮窄的困境。各大銀行急迫尋求高回報、輕資產的賽道,而代理保險業務具有利潤高、資本消耗低和風險分散等優勢,可助力銀行向輕資本的中間業務轉型。
另一方面,保險產品能增加銀行財富管理業務的豐富度。當前,中國已成為全球第二大財富管理市場,銀保產品增加銀行財富管理業務的豐富度。銀行可依托壽險公司的中長期保險產品,增強與客戶之間的黏性,維持客戶的穩定。
“低價值”標簽消解有望
宏觀經濟大盤穩中向好、個險業務低迷、高凈值客戶養老和財富傳承需求旺盛……種種跡象顯示,銀保市場潛力巨大。根據保險行業交流數據,2022年銀保保費增速遠超個險,截至2022年三季度末,銀保渠道原保險保費收入10704.71億元,同比增速高達10.47%。2023年一季度,銀保新單期交保費近2000億元,同比增速55.5%。新單規模保費超5200億元,同比增長4.3%。
頭部幾大險企中,新華保險動作較早。新華保險董事長、首席執行官李全早在2019年就提出“銀保要算大賬”,在此指導下,2019年銀保渠道全年實現保費收入272.86億元,同比增長31.2%。2022年,銀保渠道實現保費收入439.31億元,同比增長7.8%。
太平人壽方面,在2020年開始和中國農業銀行私行展開合作,以平準型終身壽險為主力嵌入銀行大理財版塊,在“產品+服務”的有效帶動下,合作保費收入逐年攀升,呈現出巨大的爆發力。太平人壽程永紅在近期公開表示,太平人壽私行業務保費3年增長20倍,2022年占比已近15%。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作為險企的重要銷售渠道,銀保渠道回歸戰略C位的同時,挑戰也不容忽視,銀保市場產品同質化嚴重、大打手續費價格戰等等。更為棘手的是銀保渠道長期被貼著低價值的標簽。業內談到銀保渠道經常會提及其“有保費沒價值”、“有規模沒質量”等等。
一位資深銀保渠道高管向險企高參透露,“這并不是銀保渠道自身的屬性,而是市場整體盲目追逐短期利益和規模、資產驅動負債的理念所導致的。過去很多市場主體沒有意識到銀保渠道的真正價值,對銀保渠道沒有一個正確的定位。”
在他看來,銀保的經營邏輯和生態早已轉變,產品結構、服務水平、業務品質都在不斷提升,銀保渠道的價值貢獻突顯,這也是近兩年市場開始普遍關注、重視銀保業務發展的關鍵。近兩年險企越來越認識到,低價值率不等于低價值,銀保通過規模效應可以給公司帶來價值。規模效應雖然造成當期利潤降低,但后續給公司資產規模、流動性、品牌效應、資本市場話語權等方面帶來了增值效果。
此外,目前銀行代理保險的手續費過高,過多的擠占了保險公司的成本,給保險公司帶來經營壓力;今年監管可能對保險產品預定利率的調整呢,可能短期也會對渠道帶來一定影響。業內觀點認為,雙方實現合作共贏,一定要基于合理的手續費基礎上,開展全方位多元化的金融合作,利用專業化隊伍,提供更專業的產品和服務。
財信吉祥人壽臨時負責人孫安民曾在接受《險企高參》采訪時表示,更高效地促進銀保發展要做好兩個方面。一是統籌處理好“規模與價值”的關系。按照監管“回歸保障,保險姓保”的要求,銀保在成為公司流動性主要力量的同時,大力發展長期期交業務,持續推動銀保渠道優化,統籌處理好“規模與價值”的關系。
二是挖掘價值成長型渠道。尋找價值渠道,各級省公司開創專屬渠道,加深與當地銀行的業務合作,創造更多的保費供給點。利用銀行在本省的資源優勢,因地制宜地制定合作方針,實現行司雙方合作共贏。同時,當地法人銀行的手續費議價能力一般低于國有四大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手續費成本,提升銀保的價值。
DeepSeek會搶保險人飯碗嗎?!人保、新華、太平等多家險企接入模型…
一次性裁掉四大營業部,“財險一哥”又有大動作:75后總精算師張瑯履歷官網被撤,此前為該司最年輕高管…
重磅!6.5萬億中國人壽最年輕副總裁誕生:50歲“實干家”伍健內部晉升,在廣西、云南、廣東歷練多年;去年凈利預計多增超100%…
重磅獨家!瑞眾人壽首次公開公司治理概要:披露董監高簡歷、股東會議信息等;9名高管來自國壽,去年保費2368億元
重磅!又現四大保險央企總裁互送:繼趙鵬之后,52歲人保第一副總裁李祝用履新國壽黨委副書記
“難兄難弟”各虧17億!十家“銀行系”險企2024成績揭榜:合計凈利99.4億,新會計準則影響深遠…
時隔七月,57歲“老國壽”趙國棟正式任瑞眾人壽董事長!人事版圖重塑,去年前11月保費2268億;今年定下七項重點工作
綜合成本率高達264.3%!63歲平安女將霍建梅挑大梁,能否破題前海財險虧損怪圈?!
60家非上市人身險保司2024業績揭曉:財信人壽虧損3.7億,六家銀行系險企入圍利潤top10!泰康、中郵保險業務收入超千億
管理層多為"80后",董事長、總經理去年齊換;東方嘉富人壽的“前世今生”…
華泰人壽高管變陣!友邦三員大將轉會鄭少瑋擬任總經理即將赴任業內預計華泰個險開啟“友邦化”
金融監管總局開年八大任務:報行合一、新能源車險、利差損一個都不能少
53歲楊明剛已任中國太平黨委委員,有望出任副總經理
非上市險企去年業績盤點:保險業務收入現正增長產壽險業績分化
春節前夕保險高管頻繁變陣
金融監管總局印發通知要求全力做好防汛救災保險賠付及預賠工作
31人死亡!銀川燒烤店爆炸事故已排查部分承保情況,預估保險賠付超1400萬元
中國銀保監會發布《關于開展人壽保險與長期護理保險責任轉換業務試點的通知》
2024年新能源商業車險保費首次突破千億元
連交十年保險卻被拒賠?瑞眾保險回應:系未及時繳納保費所致目前已妥善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