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保險代理人的朋友圈里每天都是“3.5%”的那些事兒。
“一個3.5%復利時代高收益幸存者,錯過不再有!”
“窗口期來了,復利3.5%將成為歷史,不要錯過復利3.5%增額終身壽……”
4月20日晚的一則消息,又給火上澆了一瓢油。
消息如下:
財聯社記者從業內獲悉,近期監管部門正陸續召集相關保險公司開會,主要內容是進行窗口指導,要求壽險公司調整新開發產品的定價利率,控制利差損,要求新開發產品的定價利率從3.5%降到3%。主要思想是市場有效,監管有為,主體調節在先,控制節奏,實現軟著陸。
這則消息被保險營銷員們以毫秒級的速度轉發,同時配以各種“專業解讀”:
“保險預定利率從3.5%降到3%”
“一個月內3.5%預定利率的增額終身壽險全部下架”
還輔以各種“數據”,對比預定利率從3.5%變為3%,保險客戶在領取時少了多少錢……
一時間,這波增額終身壽險“炒停售”的熱潮又達到了新高度。
“保險預定利率”,這個名詞,估計保險營銷員中十之八九難以準確答得上來,但為何在保險營銷員口中頻頻出現這個名詞?它的調整,又為何獲得如此多的外部關注?
走過困頓而掙扎的2022年,保險公司迎來2023年的“開門紅”。
雖然相較2022年首月保費下滑5.83%的局面,2023年首月成績單不算最慘,但六家頭部壽險公司“一升五降”的局面,還是讓行業感受到寒意。
繼而,保險公司迅速啟動二次“開門紅”,全力沖鋒。
近日,五家A股上市險企發布的2023年一季度保費數據顯示,保費收入達到約1.06萬億元,同比增長4.85%,高于GDP增速。
“高于GDP增速”,短短幾個字,背后承載著保險業走出增速不及GDP陰霾的希望。
雖然這其中財險板塊的給力程度遠超人身險板塊,但人身險板塊業績已呈現反彈局面。
此次壽險反彈的動力,很大一部分歸功于增額終身壽險。
這款歷史并不悠久的產品,曾經只是中小保險公司的“菜”,中小公司為了安身立命,靠它的“確定性”在“大廠”的人力優勢碾壓下分得一杯羹;而后,銀行客戶經理們組團入場,在低風險理財產品都能“負收益”之下,增額終身壽險成為銀行的“座上賓”;現如今,就連擁抱“長期主義”、堅持個險渠道只銷售高價值產品的頭部險企也不得不入場,靠它來挽回“開門紅”的頹勢。
增額終身壽險成為壽險業保費力挽狂瀾之利器,說白了,原理很簡單,走的就是承接、替代居民存款的路子。
雖然監管三令五申,不能以銀行理財產品、銀行存款、證券投資基金份額等其他金融產品的名義宣傳銷售保險產品;或者使用保險產品的分紅率、結算利率等比率性指標,與銀行存款利率、國債利率等其他金融產品收益率進行簡單對比,給消費者造成誤導。
但在實際銷售環節,銷售人員仍舊在打著“3.5%”的招牌推銷產品、“碰瓷”存款利率。
絕大多數客戶根本分不清保額增長和實際收益的區別,說太多,反而只會讓客戶暈菜,不如直接上“收益率”來得簡單直接。
增額終身壽險將現金價值寫進合同,這份“確定性”跟以前拿過往收益說事兒或者純粹演示利率“畫大餅”的分紅險、萬能險不可同日而語,在銀行大額存單被瘋搶的當下,增額終身壽險也成為在利率下行區間內鎖定收益的好途徑。
甚至,就連保險團隊增員,都可以拿增額壽險“停售”來說事兒了:
注意事項:
○ 從報名開始,最快一兩天就可以拿到工號,上海地區開通工號之前必須去公司面簽,其他地區不需要。
○ 三個月內需要完成線下面授培訓和線上必須課程,否則會限制交單并且緩發基本法利益。線下培訓一共3天,每個月三期,第二期安排在周五六日,對打算兼職的來說也就是請一天假就可以!
核心吸引力:
○ 獲取工號很快,可以在目前收益好的增額壽險和年金險停售之前拿到工號投好。
○ 新人入職三個月培訓期內,每個月完成6000業績可以有3000塊新人津貼,一共9000塊額外的羊毛。
增額終身壽險的盛宴越熱火,監管與行業的擔憂就越深重。
上世紀90年代那千億利差損包袱還沒消化殆盡,歐美銀行危機的警鐘,又來牽扯監管敏感的神經。
即便增額壽險的火爆與保險營銷人員的推波助瀾有關,但客戶買它,并不全是“人傻錢多”,大多數人還是看中了它能鎖定收益的確定性和長期性。
眼下全球多已步入降息通道,資本市場低迷,保本保息的理財產品逐漸消失,銀行大額存單靠搶才有望獲得,定存利率倒掛來臨……只有保險公司這邊,還有一抹亮色。
雖然保險產品的預定利率也在降,從4.025%降到了3.5%,但依然有相對優勢。
都說歷史像車輪。上世紀90年代,也有類似的一幕。
銀行存款利率一路上漲,為了跟銀行存款競爭,保險公司就推出高預定利率保單。而當存款利率掉頭向下時,有些保險公司還沒有嗅到危險的氣息。
在監管下發《關于調整壽險保單預定利率的緊急通知》,全面叫停高預定利率產品之時,反而認為最后的機會來了,大干快上,加大了高預定利率保單的銷售力度。
當年的后果是壽險業累計千億的利差損包袱,有的公司無法喘息,有的公司后悔不已。
放眼回望全球人身險市場,吞下“利差損毒丸”也會傷筋動骨。日本、美國,都因利差損出現保險公司倒閉。
當下會如何?會否再次吞下“利差損毒丸”?無法預知,因為沒人開天眼。
但當年的歷史包袱,在保險業蓬勃發展、渠道百花齊放、代理人數量井噴、遍地保費的時代,還有機會慢慢消化。而如今,國內外投資環境復雜多變,經濟下行成為認定的事實,步入降息通道成為國際趨勢,再迭加“保險不好賣了”的現狀,一旦再設法消化更大規模的存量“利差損”產品,對行業而言是一大艱難,而對部分資金緊缺的公司而言或許是一大“災難”。
所以,日益趨嚴的監管一直密切關注著保險預定利率的走勢,時不時來一場風險提示、約談、窗口指導。
最近一年,市場一直流傳著預定利率下調的傳聞。
在硅谷銀行閃電破產、瑞信被瑞銀“骨折價”收購后,監管迅速行動。
會后,就有保險公司未等監管表態,便主動停售增額壽險。
相比早前產品停售,給足了“炒停售”時間,這次的停售普遍來得更急:
“3000萬額度,賣完就停”,“早上下通知晚上就停售,單子根本錄不進去”。甚至,有保險公司連剛剛上線的增額壽險都停售了。
距離大規模調研座談不到一個月,近日,監管又陸續召集相關保險公司開會,主要調整新開發產品定價利率,明確表示,普通產品預定利率上限從3.5%下調到3%,與此同時,分紅和萬能產品的保證利率上限亦有調整,超過上限的新產品將不予備案。
此次,監管沒有一刀切來調整所有產品的預定利率,而是老產品老辦法、新產品新辦法,避免了急剎車給市場帶來巨大動蕩。畢竟現在壽險行業改革還在深水期,反彈局面來之不易。
預定利率下調,當下看起來影響最大的是增額壽險,但它波及的范圍,遠比這個來得更廣更深。
只要是使用3.5%預定利率來定價的長期險價格都會受到影響。
像分紅險、萬能險,本來就是實際利率不定的產品,所以預定利率的下調對其有影響,但是影響并不大。
但是傳統型產品就不同了,像消費型長期重疾險,有精算師測算,如果預定利率從3.5%降到3%,可能會導致價格上漲15%左右。
預定利率下調,可謂牽一發而動全身,將來,保險公司業務經營勢必迎來新的挑戰。
預定利率3.5%的增額壽險陸續退出舞臺,是大勢所趨。
未來誰將接棒?
客戶會接受預定利率3%的增額壽險,就像預定利率4.025%作別后,客戶接受3.5%一樣?還是客戶會重新“接納”保本+浮動收益的產品?再或,順應大趨勢,變成保障+浮動收益的模式?
還是那句話,無法預知,因為沒人開天眼。且行且觀察吧。
從李云澤歷次講話看保險業風向:自身高質量,推動經濟高質量
周評|面對國家大勢和存量市場,如何樹立“大保險觀”?
監管嚴禁“特藥卡”“CAR-T卡”成保險營銷贈品,部分地區摸底排查
周評|從“雙11”到保險“開門紅”,正在告別“大進大出”式消費
保險業多位高管失聯,找尋背后的那些蛛絲馬跡!
玖亓周評|10萬億化債!財政刺激救短期,最終化債靠發展
時隔三年半,水滴擬赴港再上市!內情主導,還是外因倒逼?
探求專業養老險公司致力成為經營第三支柱“頭部”的方法論
三季度被股市“甜”到的險資,最近盯上哪些新“標的”?
玖亓周評|險企三季報的“高光”和波動
華泰人壽高管變陣!友邦三員大將轉會鄭少瑋擬任總經理即將赴任業內預計華泰個險開啟“友邦化”
金融監管總局開年八大任務:報行合一、新能源車險、利差損一個都不能少
53歲楊明剛已任中國太平黨委委員,有望出任副總經理
非上市險企去年業績盤點:保險業務收入現正增長產壽險業績分化
春節前夕保險高管頻繁變陣
金融監管總局印發通知要求全力做好防汛救災保險賠付及預賠工作
31人死亡!銀川燒烤店爆炸事故已排查部分承保情況,預估保險賠付超1400萬元
中國銀保監會發布《關于開展人壽保險與長期護理保險責任轉換業務試點的通知》
連交十年保險卻被拒賠?瑞眾保險回應:系未及時繳納保費所致目前已妥善解決
董事長變更后,中國人壽新添80后女總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