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農業在國家經濟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為農業大國,多年來,我國亦將糧食安全、農業強國上升至戰略高度。
黨的二十大報告就提出,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生態、文化、組織振興。
作為助力農業強國、鄉村振興的重要工具,近年來農業保險在國家與監管政策的大力推動下,保費規模快速擴充。繼2022年我國農業保險保費收入達1219億元,規模創下歷史新高后,進入2023年,農業保險繼續保持高速增長。銀保監會數據顯示,今年前兩月,財產險公司經營的農業保險原保費收入同比增長近42%。
農險業務發展如火如荼之際,日前,銀保監會最新發布了《關于銀行業保險業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通知》(簡稱《通知》),對保險業如何做好農險服務作出指導,如要提高三大主糧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在糧食主產省產糧大縣的業務覆蓋面;創新地方優勢特色農產品保險等。
值得一提的是,《通知》中除延續過往強調保險業應積極推進農險擴面增品、研發符合農民需求的人身險產品外,還特別從問題導向提出,要改進涉農保險服務質量,嚴禁違規提高農險費率、降低保額或設置不合理賠付條件等內容。這或也預示著,在險企搶灘農險業務的背景下,未來監管或將更加注重農險的健康持續發展及違規操作問題,同時配套性的規范文件將不斷完善。
新世紀以來,2004年至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連續20年以“三農”為主題,這不僅體現了國家對三農問題的高度重視,亦間接推動了政策性農險的快速發展。在此背景下,農險業務正成為財險機構的搶手“生意”。
銀保監會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2月末,財產險公司經營的農業保險原保費收入本年累計已達220億元,較2022年同期的155億元,同比大增近42%。
拉長時間維度看,近三年來,農險業務保費收入一直保持著近20%及以上的增速。數據顯示,2020、2021和2022年,財產險公司經營的農險業務原保費增速分別達21.28%、19.75%和25%。特別是2022年,我國農業保險原保費收入破千億,達到1219億元,規模創下歷史新高,進一步鞏固強化了我國農業保險保費規模全球第一的地位。
從保險公司經營維度看,農險業務亦成為部分險企,特別是頭部險企發力非車業務的新引擎。如中國人保最新披露的今年前3月保費收入數據顯示,1-3月,人保財險實現農險業務原保費收入193.51億元,同比增長23.2%。
另據上市險企披露的2022年財報數據,受益于大災減少等因素,該年度人保財險和太保財險均實現農險業務量、質雙升。其中,人保財險的農險原保費收入同比增長22%,承保利潤扭虧為盈,同比大增1878%;太保產險的農險業務收入也同比增長32.7%,承保利潤增近692.9%。
作為財險“老三家”之一的平安產險近年來亦在農險業務上加大投入,該公司2022年不僅聯合高校研究機構推出業內首份《科技助力農險高質量發展白皮書》,據介紹,平安產險還完成了360余款指數保險產品儲備。該《白皮書》預計2025年我國農險保費規模有望超責任險,成為僅次于健康險的財險公司非車險第二大險種。
由此不難看出,農險業務當前發展如火如荼的態勢,正成為險企搶灘的藍海市場。
回望我國農險業務的發展歷程,實際并非一帆風順,曾幾經風雨甚至多次陷入停辦窘境。直到2003年,中央首次提出“探索建立政策性農險制度”,標志著我國政策性農險正式起步,而后的2007年,中央財政正式實施農業保險保費補貼政策,自此政策性農險業務走上發展快車道。
從冷板凳到香餑餑,不可否認的是,農險保費規模的不斷擴增,離不開中央及地方財政補貼的大力扶持。數據顯示,2022年,中央財政撥付農業保險保費補貼434.53億元,同比增長30.3%。另據平安證券研究報告統計,當前中央和地方各級財政農險保費補貼比例基本已穩定在75%左右。
在市場人士看來,農業保險從最初的商業化運營,轉變為以財政補貼為主的政策性險種,無疑是險企加大該類業務發展的核心動力。不過,農險業務迅猛發展的同時,潛在的經營違規問題亦不容忽視。
結合今年以來監管開出的有關農險業務罰單發現,險企在經營農險業務中時常存在理賠數據不真實;承保資料與實際情況不符;編制虛假資料套取資金等問題。
如2023年4月,銀保監會喀什監管分局行政處罰決定書顯示,中華聯合財險四十五團支公司存在編制虛假承保資料違規行為,2020年3月,在未收集承保資料、未告知農戶及未收取農戶保費的情況下出單11筆,涉及保費267.55萬元、承保棉花3.54萬畝;2023年3月,朝陽銀保監分局行政處罰決定書顯示,中航安盟朝陽中支在承保前核驗保險標的數量時,因標的查驗不規范造成承保資料與實際情況不符問題,少承保數量3868頭,少繳納保費金額182544元;2023年3月,黑龍江銀保監局行政處罰信息顯示,中國人保財險賓縣支公司存在農險業務理賠數據不真實的違法違規行為等。
有行業人士指出,隨著政策性農險快速發展,部分保險機構為爭搶份額、做大規模,不乏存在惡性競爭或虛假承保理賠等問題,從底層邏輯上看,實則是險企“大干快上”的經營模式和“以規模論”的粗放式考核思維沒有轉變。
銀保監會江蘇監管局副局長李金輝也曾在《保險業風險觀察》上撰文指出,應嚴厲打擊農險領域的違法違規行為,確保農險政策的嚴肅性與有效性。依法合規是農險長期穩定健康發展的生命線,也是險企嚴守的底線。
事實上,在農險業務加速擴張的過程中,為呵護市場持續健康發展,近年來,監管機構也探索從多個維度強化農險業務的規范性。
對比2021年和2022年,銀保監會下發的“關于銀行業保險業服務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通知”,4月14日,銀保監會發布的2023版《通知》中,對“改進涉農保險服務質量”進行了重點強調。
具體而言,《通知》指出,應優化涉農保險的承保理賠服務,努力做到愿保盡保、應賠盡賠和快賠早賠;優化涉農保險合同條款,做到通俗、簡明、易懂;縮短農險理賠周期,以及時支持農業再生產,并嚴禁違規提高農業保險費率、降低保額或設置不合理賠付條件等。依法合規簡化農民人身險的承保理賠手續,規范農民人身險代理、代辦的行為。
從問題導向出發,對保險機構發展農險業務加以引導,足見監管已經看到并著力規范市場亂象行為。
當然,除指導性文件外,監管還在不斷完善農業保險的相關配套制度,例如針對承保理賠不規范問題,2022年2月,銀保監會出臺了《農業保險承保理賠管理辦法》;同年12月,為進一步優化農險產品供給,提升農險的服務能力,中保協又在三大主糧作物成本保險示范性條款基礎上,正式發布了能繁母豬養殖保險、育肥豬養殖保險和森林保險三款行業示范條款。
值得一提的是,針對農業保險產品保額設定不科學、費率厘定不精準的弊端,2023年1月,中保協還印發了《農業保險產品開發指引》,為保險公司農業保險產品開發提供詳細指導。
為更好控制農險業務綜合費用率,充分讓利于民,2022年1月,財政部修訂印發的《中央財政農業保險保費補貼管理辦法》,明確要求保險費率應當按照保本微利原則厘定,綜合費用率不高于20%。而此前幾年,農業保險的綜合費用率一度穩定在 23%左右。
綜上不難感受到,對于持續擴張的農險業務,監管機構正通過邊鼓勵、邊規范的思路推動行業主體走高質量經營道路。此外,另有市場人士建議,為推動農險業務可持續發展,還可從加快農業保險單獨立法、地方政府建立理賠調節池、強化收支平衡機制防止加重政府負擔,以及利用科技手段降本增效,提升風險減量服務等方式,促使農險業務穩步健康發展。
玖亓周評|險資頻頻舉牌背后的“秘密”
觀察|新版中端醫療險,DRG醫療改革的解藥嗎?
2024償付能力掃描:化險關鍵期,“誰”把7家險企“拖下水”?
新能源車企“內卷”:蛇年花式促銷,“保險補貼”攬客!
周評|DeepSeek風暴下的金融業:打敗你的不是AI,而是會使用AI的人
內地、香港狠查:“洗黑錢”專盯“高傭金”保險產品下手!
DeepSeek風起,保險正在如何“跑步上車”?
銀保“開年”:誰家歡喜,誰家憂?
車險承保盈利182億!36家承保虧損,中小險企如何夾縫求生?
玖亓周評|險資買黃金,有所為、有所不為!
華泰人壽高管變陣!友邦三員大將轉會鄭少瑋擬任總經理即將赴任業內預計華泰個險開啟“友邦化”
金融監管總局開年八大任務:報行合一、新能源車險、利差損一個都不能少
53歲楊明剛已任中國太平黨委委員,有望出任副總經理
非上市險企去年業績盤點:保險業務收入現正增長產壽險業績分化
春節前夕保險高管頻繁變陣
金融監管總局印發通知要求全力做好防汛救災保險賠付及預賠工作
31人死亡!銀川燒烤店爆炸事故已排查部分承保情況,預估保險賠付超1400萬元
中國銀保監會發布《關于開展人壽保險與長期護理保險責任轉換業務試點的通知》
2024年新能源商業車險保費首次突破千億元
連交十年保險卻被拒賠?瑞眾保險回應:系未及時繳納保費所致目前已妥善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