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18年中,除了保險行業同仁關注車的保險,還有汽車行業一群人,也在另一個角度關注、從事著相關的工作。本文從管保險、做保險、“賣保險”三個階段,試圖梳理、回顧汽車品牌與保險的緣起和互動。對于汽車行業更喜歡提及的“品牌保險”,也嘗試呼應性討論。
前導:汽車與保險的緣起
汽車銷售并不是一開始就有保險的。我國的汽車銷售模式,先后經歷了計劃聯營(1996年以前)、4S店模式(1999年至今)和直銷模式(以2013年特斯拉首批體驗的交付中心開業為代表)幾個階段。整車品牌廠商什么時候開始關注車險,很難有公開資料可考了。我們找到了如下幾點信息,試圖勾勒汽車和車險間可能的緣起。
1980年,我國全面恢復國內保險業務、汽車保險隨之恢復。
1983年11月,我國將汽車保險更名為機動車輛保險,使其具有更廣泛的適用性。
1984年,國務院從政策上第一次明確了私人購置汽車的合法性,隨后中國誕生了第一家合資汽車企業-上海大眾。
1987 年,汽車保險保費收入首次超過企業財產保險保費收入,成為財產保險的第一大險種。
1994年,《汽車工業產業政策》明確提出國家鼓勵個人購買汽車,“轎車進入家庭”正式成為一項國策。
2002年,天津夏利開啟了中國汽車史上“降價”的先河。雖然夏利后來被無情的淹沒在了市場的競爭中。但以降價被銘記的那個年份中,中國汽車首次產銷量均突破300萬輛,轎車產銷量均突破100萬輛,家庭轎車擁有率大幅攀升。因此,2002年,也又被稱之為引發中國車市進入私車普及的元年。
私車普及不僅開啟了中國汽車市場的增長神話,也給車險帶來了巨大紅利。
1999年3月26日,廣州白云區黃石東路448號,廣州本田汽車公司第一特約銷售服務店開業,首開“四位一體”服務模式,因此被業界認為是國內首家汽車4S店。它將原本獨立的汽車銷售和維修服務功能整合起來,汽車銷售服務成為了廠商主導、各地投資人經營的業務模式。隨之,為客戶提供信貸、保險、二手車評估等等關聯服務也逐步被納入汽車銷售服務的視野。
2005年4月1日,《汽車品牌銷售管理實施辦法》(商務部、發展改革委、工商總局令2005年第10號)正式實施。從此,4S模式所代表的品牌授權、經銷商銷售售后服務一體的模式成為“正統”,廠商主導下“品牌標準化”服務有了行政背書。
4s模式的引入,為車主提供一站式銷售和售后服務成為了“樣板”。
2000年9月5號,原保監會發布《保險兼業代理管理暫行辦法 》( 保監發〔2000〕144號 ),其中規定:有同經營主業直接相關的一定規模的保險代理業務來源具備申請保險兼業代理的資格。汽車銷售或維修機構兼業保險代理主體有了合法的存在。
保險兼業代理制度的推出,使汽車銷售和維修企業具備了參與保險業務的資格。
2004年5月1日起實施的《道路交通安全法》首次提出建立機動車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制度,設立道路交通事故社會救助基金。2006年3月21日國務院頒布《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條例》,機動車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從此被交強險代替,條例規定自2006年7月1日起實施。
交強險制度的落地,讓車險成為了汽車消費的“標配”。
當車險成為汽車銷售的“剛需”,汽車銷售服務場景中的賣保險和事故車出險維修也就被納入到整車廠對于經銷商標準化要求的視野。4S店作為兼業代理賣車險,作為維修服務商提供事故車維修,車險成為一個業務鏈,整車廠在對其授權銷售服務商進行“標準化”管理時,也自然被關注到了!
第一階段
管保險:汽車銷售服務
體系下的“品牌保險”
整車品牌4S模式普及和管理體系最完善的是日系品牌,最早對經銷商保險業務進行管理的也是它們。第一個“吃螃蟹”的是東風日產,2005年5月在其組織架構上專門成立了“水平業務開發部-汽車保險業務科”。
2006年8月30日,東風日產推出了“保險管家360”,旨在專營店內實施的品牌化、標準化的保險服務體系。項目涵蓋了投保方案設計、24小時出險熱線、查勘定損協助、事故車維修、緊急救援以代索賠等全流程的一站式保險服務。雖然,NIBS并沒有自稱為“品牌保險”,但無疑,它是業內首創將保險服務納入到經銷商管理和品牌管理范疇的第一個。汽車品牌和非主營業務的保險,有了第一次正式的連接。
2008年,一汽豐田推出了“一汽豐田AAA保險”車企品牌保險服務,所謂“AAA”指的是“安全、安心、愛用” 的“三A”理念。
2010年,國內第一家合資車企上海大眾汽車,陸續與車險頭部7家保司完成“總對總“簽約,合作范圍涵蓋了專屬車險、保險營銷與承保數據、理賠政策與配件折扣、非車險產品、查勘車采購等各大領域。
2012年12月,長城汽車分別與三家保險行業巨頭簽署合作協議。根據協議,雙方在保險服務、保險產品開發等方面進行深度合作,共同打造長城汽車專屬保險品牌。2013年,神龍汽車推出的“龍信”車保及“誠獅”車保。由整車廠作為“總”,經銷商作為“分”,與國內領先的保險公司建立汽車保險業務合作,旨在為用戶提供專屬保險產品,打造強強聯保的汽車保險服務。
當然這個階段的總對總,更多還是體現為形式上的連接,各式各樣的總對總、分對分簽約儀式成為了最明顯的標志。
這一時期的“品牌保險”做什么呢?簡單說就是通過經銷商為車主提供品牌化的一站式專業保險服務,從而對于保險銷售和理賠等項目制訂了明確的規范標準。“總對總”、“專屬保險”、“保險標準”成為了整車廠品牌車險業務中的“專有名詞”。
“品牌保險”在這一時期更多的是整車品牌對于經銷商業務的“標準化管理”,比如硬件環境、人員配置與職責、業務流程與KPI、外部保司合作規范等等。下面為不同時期、不同品牌所推出的“保險業務手冊”。
整車品牌“管保險”,并且是標準化的服務體系,因此可以理解成為品牌保險服務。一方面將保險業務進行了規范化、標準化引導,另外一方面“總對總”合作的視角下,對于頭部保險公司的車險業務帶來了“引導”和“合作壁壘”。
第二階段
做保險:汽車增值業務
視角的“品牌保險”
如果說,上面一個階段中“品牌保險”理解為汽車品牌告訴經銷商如何開展保險業務,更多體現為應知應會的“貫標”,是有其時空背景的:汽車增長紅利期曾經無論賣車和修車都是賺錢的,隨之而來的就是大批經銷商進入到汽車市場,魚龍混雜的行業需要被體系化、標準化的引導和規范。然而,隨著汽車和保險市場競爭的白熱化,自然增長的紅利不會一直都在,客戶也不會一直在增長。
2007年7月31日,中國平安財產保險公司開發的國內首個專用于電話銷售(簡稱“電銷”)的車險產品,經報備中國保監會批準后正式在全國范圍上市銷售,隨后各家公司也陸續推出了專用電銷產品。電銷產品的特點是比常規車險保費低15%。
2011年,途虎成立,過去夫妻老婆店模式的“社會修理廠”走入正規化連鎖業務模式。無論是買保險還是修車,都有了更多的市場參與者??蛻糍I保險、出險維修也不是必須在4S店內。
標準化可以更好適應增長的需要,但無法給業務本身帶來增長。
車險電銷渠道的出現,使得保險公司有了更低成本獲得車險業務的機會。有了更多保有客戶的保險公司,客戶出險維修的服務機會自然水漲船高。這個時候,商業嗅覺敏銳的保司發現了機會:既然汽車經銷商需要事故車線索,我可以推送給他啊!當然天上不會白白掉餡餅:你想要更多的事故車線索,那你得給我更多的車險保費。于是中國車險的兩大關聯角色中間有了另外一個專有名詞:保費換送修。
有了新渠道、有了新游戲規則,還有個變量別忘了就是車險產品本身。2003年,全國統一車險條款局面被打破,進入公司自主制定階段。這增強了市場活力,但也帶來了過分強調價格競爭、部分條款混亂的問題。
2007年4月,《機動車商業保險行業基本條款》啟用;2012年中國保險行業協會發布“機動車商業保險示范條款”并在2015年、2020年先后更新為了中國保險行業協會機動車綜合商業保險示范條款(2014版)和(2020版),與之配套的就是各種各樣的改革、監管。
不可否認,歷次改革對于消費者往往是更多惠顧的。同時也應注意到,車險改革的主體導向明顯是保險行業自身的經營和發展,跟汽車行業做保險的訴求是沒有互動的。僅從汽車行業來看,就是各家保司的車險產品越來越統一、越來越同質。微觀經濟學有個基本原理,產品越趨于同質和完全競爭時,市場越趨向于寡頭競爭和馬太效應。于是車險市場也就有了“老三家”的說法。保費換送修,當然只有頭部保司才有更多的送修可以用保費換得到。于是,汽車經銷商的保費份額也就越集中。
新車增長空間受限,那就續保來湊。有了保費跟保司博弈送修……保險業務不再僅僅是標準化的對象,保險事故車連在一起成為了收益的來源。整車品牌視角的保險業務進一步演變為了“保險事故車業務”。
當賣車修車業務利潤變薄、客戶流失加大、送修靠保費換的博弈形成、頭部保司話語權更強……這個階段的車企品牌,關于保險能做哪些事情呢?
簡單地說:從服務“貫標”逐步過渡到業務“提能增效”。
1)賣車送保險與保險權益品牌促銷
保險是客戶的“剛需”。與其他權益相比較,保險作為促銷權益要比直接降價來的更委婉,剛需權益又可以避免贈送手機之類的部分客戶缺乏吸引力,保險作為售后粘性產品又可以帶來潛在的事故車返廠維修可能……
買車送保險也就逐步成為更多品牌的促銷選項。
2)品牌保險從品牌標準
轉移到了具體車型和內容
如果說品牌標準化保險服務是日系品牌帶給國內市場的話,那么德系品牌的品牌保險就是另外的一種思路了。
在這種思路下,合作保險公司特定險種套餐+專屬權益+可選的服務/產品選項給客戶帶來了新的可選方案。
品牌保險不再是針對B端的服務標準和流程要求,更是聚焦到了客戶感知更直接的產品和服務本身。整車品牌除了給予保險補貼,還投入一定預算或資源,差異化了品牌保險的內容。
切換到保司視角,之所以更喜歡聚焦到車型的“品牌保險”,是因為可以距離保費更近,車險通過總對總有了營銷活動的“入場券”,同時具體到車型的品牌保險有了車企品牌的背書,也是“非車險”一試身手的絕佳營銷場景。
3)整車品牌主導的
經銷商保險能力提升
標準和流程解決不了業務本身的提升。于是整車廠們想起來提升經銷商保險業務能力問題。比如下面的這樣一個測算,就是作為品牌方在跟經銷商們說:保險業務做好了,收益多多,你們得重視并且好好做??!
當然不光有口號,還有各式各樣的提升動作,比如人員認證、比如培訓輔導、比如各種續保日為主題的活動……
4)更多連接的“總對總”
專屬品牌保險合作
當越來越多的汽車品牌開始有了保險促銷的考慮,對于保險公司來說,參與其中無疑就有了在該品牌渠道內開展業務的入場券和壁壘。于是,這個階段的總對總不再是僅限于雙方“君子協定”了,也不再拘泥于各種簽約儀式,而是逐漸開始談產品、談理賠方案、談系統對接、甚至是非車險產品也逐漸進入到汽車品牌和保險公司的“總對總”協議中去了。
比如下面的這樣一份協議內容出現了延長保修、gap、車輛保值等詞匯,你猜猜這份“總對總”協議出現在哪一年?
我告訴你吧,答案是13年前的2010年,我第一次看到也很驚訝。
2015年,上汽集團旗下的保險銷售公司作為牽頭主體,開啟了與保險公司承保、理賠核心系統逐家對接、直連的先河。后來,2018年吉利汽車、2019年長城汽車分別利用旗下保險中介主體進行了仿效。
2021年1月,銀保監會發布《保險中介機構信息化工作監管辦法》,明確提出自實施后的一年整改期內,若不完成信息化系統建設,將不得經營保險中介業務。為配合監管要求,銀保監會體系下的兩家公司(中銀保信和上海保交所)積極打造了統一的中介管理平臺,實現與保司的系統連接并完善了保單及業務數據同步接口服務。方便科技公司或保險中介完成信息化監管部署,也間接幫助整車品牌廠商實現了與保險公司系統的對接。如今,與保險承保、理賠系統對接,實現車險、非車險業務全流程和數字化,已經成為了汽車品牌與保司“品牌保險”標配的需求了。
對于整車品牌來講,車險報價、出單、承保、報案、定損、維修、理賠……保險一站式服務的拼圖逐漸完整了。
5)涉車的非車險逐步走入車企的視野
涉車的非車保險產品在汽車行業出現遠比我想象的更早了。根據目前可查的資料,早在2004年,上汽大眾的前身上海大眾汽車就在經銷商體系里導入汽車延保產品了。
如此具有年代感的網頁界面,估計當初的嘗鮮者們后來不會想到延保產品在國內不僅整車廠逐漸脫離了保司的依賴,時至今日,“原廠延保”仍然是普及度最高的非車保險概念。再后來,大批第三方公司更是將延保產品做成了“收割”客戶的產品,那也是看到“原廠延?!崩麧櫩臻g巨大,有利可圖的故事了。
針對賣車、修車、換車、用車、分期還款、隨車物品等場景,保險公司引入了各式各樣的涉車非車險產品方案,也陸續走入到車企品牌的視野和引導經銷商的ppt文件中。這里舉幾個例子,作為分享:
2012年,東風日產就進行過相關的創新嘗試,和保險公司合作為搭載CARWINGS安防功能的車輛推出“盜搶無憂服務保障”。
2013年,保險公司推出了維修代步車責任保險。不同于傳統責任險的侵權責任,而是保障合同責任,并填補國內代步車責任上的空白。估計當初開發這款產品的人很難預料到,若干年后,維修代步不僅延伸出了“出險代步車”服務,更是被各大汽車廠商品牌推出“出險無憂”、“維修補貼”、“隨心所易”的底層保險邏輯了。
2015年,寶馬與保險公司聯合推出BMW車鑰匙保險產品。BMW在相關新聞中稱其為中國市場上第一家且唯一一家向車主提供“車鑰匙丟失”保險服務的汽車品牌。
2015年,廣汽匯理在其汽車金融場景推出“差額保全”增值服務,這是有記錄可查的gap險在國內的最早在汽車金融行業的應用。
2015年,途虎攜手眾安保險推出中國首家輪胎保障服務。后來這一保障權益也陸續被很多整車品牌效仿。
2016年,東風日產保險管家升級為2.0時出臺全損置換方案:符合全損條件的認證保險事故車輛到店,保險管家提供全損換新服務,直接置換新車,簡化了流程,提高了補貼額度。這就是后來被各大“新勢力”紛紛稱贊為創新業務的“GAP”險。
2017年,上汽大眾品牌正式在官方宣傳中提及“保險增值包”概念,給予客戶續保禮遇、新車重置補償、鑰匙保障等車險和非車險權益。
2018年,一家現已不常被市場提起的新能源車企,推出業內首創的 “云度·回購π計劃”,三年六萬公里內以50%購買價格回購客戶車輛。作為國內首家敢于推出“回購”保值計劃的新能源車企,旨在通過“回購π計劃”解決消費者對于新能源汽車后續的保值顧慮。
2019年,東風雪鐵龍業內首家喊出了“7天可退換車”的承諾,具體內容是在購車7天內,因產品質量問題需要更換發動機、變速器或其主要零件的,可以在購車網點退換車。雖然這次無法確定是否有保險公司參與,但是在2年后天貓上線汽車60天退換保障服務,奇瑞成為首個加入車企,簽約儀式上明確出現了某保險公司的身影。
2020年,蔚來上線電池租用方案(BaaS),選擇電池租用服務的用戶,僅需按月支付電池租用服務費即可,無需在購車時一次性買斷動力電池包??蛻糗囕v的電池部分也不包含在車險的車損險保額內,而是需要客戶購買服務無憂套餐或者需額外支付80元/月的電池保障費用。這里的電池保障費用,相當于蔚來收取了客戶的“電池保障保費”然后投保給合作保險公司了。這一點蔚來在其官網上也闡釋的非常清楚:如選擇服務無憂,服務無憂覆蓋。如用戶不選擇服務無憂,則每月需支付電池保障費用,電池資產公司購買保險覆蓋。
2021年,東風小康首創以新換新服務包(2021版),讓用戶換新車、不花錢。用戶在購買新車一年內,因意外事故(非全責)造成車損在新車購置價的30%-80%的,免費更換一輛同款、同配置新車且包含購置稅!
……
現如今,在汽車品牌廠商的官方網站里,看到諸如上圖中的涉車非車險服務包供應商招募信息,已經不再鮮見了!
第三階段
“賣保險” :車險與服務包
產品中的品牌保險
一般認為,誰賣產品誰就是銷售主體。但是保險產品,因為有了監管要求,就有了不同的存在。
我國保險相關監管法規首先將保險業務主體區分為了保險人、投保人、被保險人和保險中介(比如前面提到的兼業代理就是一種,此外還有專業代理、經紀公司、公估公司)。
對于車企來講,它可以作為投保人,將自身存在的風險向保險公司轉嫁。這種風險除了自身財產損失以外,還可以是該品牌(或其授權經銷商體系)面向客戶銷售或服務中的各種責任(比如產品責任、物流責任、置換責任、維修責任甚至是軟件責任等)。比如最常見的汽車延長保修責任。
汽車品牌推出的保險補貼或者延保保障產品,也可以視為其變相“賣保險”。所以你注意到了,我們特意加了引號。這種場景下,車企作為投保人,是不需要任何保險監管所要求的牌照的。
如果車企還要想獲取保險產品銷售本身的收益,那就需要持有或者借助保險中介牌照了。這里有兩個原因:
1) 只有保險中介牌照,才有資格與保險公司公對公結算保險“手續費”;
2) 只有保險中介資質,才有可能合規從事互聯網銷售保險。2017年7月,保監會發布《關于整治機動車輛保險市場亂象的通知》,就是著名的174號文。要求財產保險公司可以委托第三方網絡平臺提供網頁鏈接服務,但不得委托或允許不具備保險中介合法資格的第三方網絡平臺在其網頁上開展保費試算、報價比價、業務推介、資金支付等保險銷售活動。2021年2月1日起施行的《互聯網保險銷售管理辦法》(銀保監會2020年第13號令) 規定,互聯網保險業務應由依法設立的保險機構開展,其他機構和個人不得開展互聯網保險業務。所稱的保險機構,包括保險公司(含相互保險組織和互聯網保險公司)和保險中介機構。保險中介機構包括保險代理人(不含個人保險代理人)、保險經紀人、保險公估人。
這個視角看,或許就可以理解為什么車企不分新舊勢力紛紛入局保險中介牌照了。如果沒有牌照怎么辦?你可以找一家持牌的保險中介機構進行“合作”。比如下圖中,你可以看到三個信息:1)車險報價;2)駕意險;3)**保險經紀
如此,車企就可以成為保險銷售主體,直接“賣保險”了!
當然,汽車品牌方并不甘心單純給保險公司打工,于是“賣保險”有了演化版本,車企品牌作為主導方,推出包含車險或者非車險在內的“無憂服務包”,客戶購買了“無憂服務包”之后,就等于購買了可能包含其中的車險或者非車險產品。
現在汽車銷售模式里無論合資還是自主品牌,無論是傳統廠商還是造車”新勢力“,沒有服務包,似乎都不好意思賣車了。當然,在各式各樣服務包、增值包、無憂包的畫面中,我們也總是可以看到“品牌保險”的字眼。
車企“賣保險”,車企的品牌成為了擺在客戶面前的號召力,至于保司的品牌嘛,你可能會關心某某面包用的是什么品牌的面粉,但是它告訴你有一天換了另外一個品牌供應商,你就因此而拉黑這個品牌的面包嗎?這一模式最為標志性的事件就是2018年,蔚來在ES8上市時推出的“服務無憂”套餐(后拆分為保險無憂和服務無憂)在這一模式下,你可以看到如下特點:
● 蔚來作為客戶唯一服務觸點,保險公司扮演供應商角色。為車輛提供全方位“無憂”的是蔚來,用戶直接付費給蔚來,保險公司是產品供應商之一;
● 保險公司和經紀公司主體存在感不明確:在用戶購買產品時,銷售主體為蔚來,對外宣傳物料不會提及承保保司,簽訂合同的時候如果客戶不提及,銷售顧問也不會主動告訴客戶。保險公司和經紀公司僅在投保須知和服務協議里有告知。
● 合并支付,客戶購買的是“包”:客戶通過蔚來收款碼支付,一并支付服務包和保險費用。
● 蔚來負責聯系客戶續保。蔚來工作人員在服務包到期1個半月前,會進行費用明細清算及第二年保費體系制定,在APP上推送給客戶。承保保司不會在保險快到期之前電話轟炸催消費者(其他保司可能就難免了)。
“賣保險”階段的品牌保險,有直接“售賣”保險給客戶的方案,但更多還是將保險公司的保險產品作為“生產資料”選項,為客戶提供的是品牌化的預付費“包”了。
關于整車品牌,關于保險,關于車企做保險三個階段大體梳理完了。從2006年開始,車企做保險很快就要20年了。關于“品牌保險”如何定義,至今也并沒有標準答案,本文提出的關于品牌保險的分析,梳理如下供你參考:
管保險:這一階段和核心是將保險業務納入到了4S模式的標準化服務體系,最核心的工作就是根據品牌要求進行標準化指引和認證,這階段的品牌保險認證可以被理解為是branded insurance,最為代表性的就是東風日產保險管家。
做保險:這一階段無論是新車保險促銷還是保險滲透要求,無論是續保能力提升還是保險事故車的閉環,無論是開發非車險產品(比如和保司合作的延保)還是系統數據對接,整車品牌都在做一件事:引導渠道伙伴做好保險業務,因此可以被理解為是品牌主導的保險業務,我把它叫做branding insurance,這階段可謂百花齊放,銷量規模影響,投入絕對資源最大的可謂是上海大眾汽車(現在叫上汽大眾)了。
“賣保險”:當車企親自下場,推出車主客戶可以直接付費購買的保險產品或服務包的時候,保險公司就成為其權益內容的供應商角色了,這時候保險公司的品牌被掩蓋在汽車品牌的背后。如上所說,客戶購買的是蔚來的“保險無憂”,至于每個權益內容的供應商是誰,還是決定因素嗎?這種情況下的品牌保險實現了當初“管保險”階段的最終訴求,品牌是汽車的品牌而不再是保險公司的品牌,汽車人終于可以大聲的將品牌保險稱之為brand insurance了,代表性案例也就無爭議的就是蔚來了。
后記
1)車企以不同視角關注品牌保險,沒有標準的答案也請別著急下結論。保險不是汽車行業的主營業務,但車企對于保險、具體到對品牌保險一直保持關注和投入。下面的四則招聘需求,可以看出無論是產品還是業務、無論是總部還是區域,對于汽車品牌主導的保險業務,都在給予著不同程度的組織和人員需求解讀。
當然,就在我們都停留在產品、項目或者區域運營的時候,那個收購了易安保險的比亞迪,已經可以看到招聘“保險精算”等專業人士的需求了。
未來的汽車品牌保險會是什么樣?別著急下結論。
2)品牌保險的討論似乎總繞不開特斯拉、牌照和UBI,但小心被“帶節奏”。很多解讀的觀點里不是直營、沒有非車險、不談UBI就不配叫品牌保險了。在我看來這樣的解讀要么是對于特斯拉及其UBI模式有著執迷與偏愛,要么就是帶著一定的業務導向試圖引導整車品牌按其預定的邏輯銷售某類產品或者上馬某類項目。
絲毫不否認,特斯拉作為汽車行業的“野蠻人”也用"Insure MyTesla"帶給了汽車和保險兩個行業新的認知和實踐,它走在了一條不斷正向反饋的路上;絲毫不否認,車險市場的“卷”,讓人們不得不重新尋找涉車的保險場景和數據中可能有哪些新的機會和商業化的故事。不過認為只有特斯拉代表未來的“品牌保險”顯然是偏頗的。就連馬斯克自己都不斷修正自身對于保險業務的看法。與之前馬斯克對于特斯拉保險的雄心勃勃的愿景相比,他最新的表述顯然更加謹慎和務實,認為特斯拉保險最大的作用是幫助消費者降低用車成本。
當國內“專業人士”們紛紛將特斯拉在國外的UBI作為“大旗”招搖的時候,特斯拉自己將做保險的目的重新做了描述:
? 迫使傳統保險公司壓低特斯拉車輛的保險費率;
? 使得特斯拉介入車輛事故處理和維修,幫助特斯拉從設計和制造方面持續改進車輛的安全性和維修性,從而降低車主的整體用車成本。
關于UBI,作為一個非專業人士,我無法給出專業的解讀。不過我有三個問題,如果你感興趣,可以一起思考或探討:
● UBI的車險就等同于車險嗎?甚至等同于給客戶更便宜的車險嗎?
● 一般認為UBI的核心是數據-建模-評分-獎懲,對于車企來說,評分不好的車主保司可以不要,難道你就不賣車或者讓他修車更貴嗎?
● 對于保司特別是頭部規模優勢的保司來說,保費降低和降損控賠相比較,哪個對他們更有吸引力?
提醒一下:談品牌保險張口非車險、閉口UBI的,十有八九是在忽悠你做他生意。
3)無論品牌保險如何被解讀,都必須要回答一個問題:客戶買品牌保險與否,和去保險公司直接購買相比較,到底有什么區別?
數據再完善、產品再豐富、科技再高端,如果客戶說沒啥區別,或者是還不如去保司買更簡單,那么誰的品牌、什么保險、所謂品牌保險“自嗨”一下就好了!
反之,如果客戶接受,愿意買單、續費、分享,那么是不是叫“品牌保險”、是不是有保險公司和保險產品參與,又有那么重要嗎?
比如,我一再提到的蘋果的Apple Care+、京東plus會員或者是途虎的黑卡,只要客戶愿意預付費,享權體驗好,下次能續費,這就是最好的“品牌保險”。
這時候的“品牌保險”被賦予了一個新的定義:客戶心理上,你的品牌是保險的,愿意預付費給你!
這其中,我們可以自己得出的一個觀點:車企品牌不缺保險產品和供應商、不缺保險牌照和人才、品牌保險的路上更缺的是“保險思維”和基于概率的服務保險化游戲規則。
真正的品牌保險,是讓客戶覺得你的品牌本身就是保險的!??!保司、第三方公司、數據、牌照、產品等等都是品牌保險的工具和載體罷了。
一家之言,僅供參考。學識疏淺,歡迎拍磚!
全員營銷,做?還是不做?
數字化轉型如何助力保險業應對挑戰
優化保險客戶投訴管理,提升服務質量與客戶忠誠度
保險銷售人員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技術拓展業務
被習慣丟掉的“知情權”
核保人是否會被人工智能取代?
非車險核保人的工作方法論
汽車品牌&保險:國內整車廠“做保險”18年
小議建工意外險的風險識別與管理
淺談高速公路運營期的財產損失風險
華泰人壽高管變陣!友邦三員大將轉會鄭少瑋擬任總經理即將赴任業內預計華泰個險開啟“友邦化”
金融監管總局開年八大任務:報行合一、新能源車險、利差損一個都不能少
53歲楊明剛已任中國太平黨委委員,有望出任副總經理
非上市險企去年業績盤點:保險業務收入現正增長產壽險業績分化
春節前夕保險高管頻繁變陣
金融監管總局印發通知要求全力做好防汛救災保險賠付及預賠工作
31人死亡!銀川燒烤店爆炸事故已排查部分承保情況,預估保險賠付超1400萬元
中國銀保監會發布《關于開展人壽保險與長期護理保險責任轉換業務試點的通知》
董事長變更后,中國人壽新添80后女總助
國內首家批發保險經紀公司來了,保險中介未來將走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