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險最徹底的一個改革正在繼續推行,調整尺度逐漸放大。
2023年年初,銀保監會曾下發《關于進一步擴大商業車險自主定價系數浮動范圍等有關事項的通知》(簡稱《通知》),將商業車險自主定價系數浮動范圍擴大為[0.5-1.5],為險企釋放更大的調整車險定價的權利,同時,監管也要求《通知》執行時間不得晚于2023年6月1日。
從當下看,距離這一時間不到2個月。近日,有消息傳出,4月28日將有14個車險經營情況良好、發展比較穩健的監管轄區作為第一批上線的地區,第二批預計在5月底全部上線。
回溯過去一年車險的發展,受疫情影響,經營狀況普遍有所好轉,而大公司表現更為出彩。中小公司多因價格優勢爭搶市場,一旦定價系數浮動范圍進一步擴大,意味著車險價格下探又有了一定空白,對于以量取勝的優勢更為明顯,而中小公司競爭壓力再一次加大。
談及這次車險自主定價系數范圍的擴容,其實是監管為了進一步讓利于民所做的調整。
眾所周知,車險自主定價系數與車險保費息息相關,從商業車險保費的計算公式看,即商業車險保費=基準保費×NCD系數×自主定價系數,如果自主定價系數的最低系數下降,理論上車險保費也會下降。
在車險綜改后,銀保監會最開始將自主定價系數范圍確定為[0.65-1.35],如今將自主定價系數范圍調整為[0.5-1.5],使得最低定價系數從0.65變為0.5,給予了險企0.15個點的調整空間,這一變化帶來的直接影響,就是可以使車險保費價格最高可降價23%。當然,如果按照最高定價系數看,從1.35變為1.5,也會使車險保費上漲,最高可漲價11%左右。
為了吸引消費者,合理降價是多數險企會采取的策略。需要注意是,在車險綜改過程中,總有投機倒把者。例如,自主定價系數范圍擴大了,但部分險企并沒有將車險定價進行下調,而是轉嫁到費用方面,通過拼手續費來搶市場,這也造成了一些市場亂象的產生。在車險綜改后,監管也曾多次提出車險經營過程中的問題,如部分地區的費用反彈、車險回溯周期偏短、拼湊自主系數等。
銀保監會財險部(再保部)主任李有祥在此前的發文中也表示,目前車險領域仍然存在虛列費用、虛掛中介、虛假績效等問題,為此,車險市場依舊要保持嚴查嚴管的高壓態勢,指導做好營運車輛投保工作。
而為了將讓利于民落到實處,在擴大車險自主定價系數浮動范圍的同時,銀保監會要求各地銀保監局設定各地區商業車險產品自主定價系數均值范圍和手續費上限,財險公司則要進行條款費率備案工作。
隨著自主定價系數范圍調整時間的臨近,有消息稱,不少銀保監局已經召開了專題會議,研究商業車險自主定價系數調整和車險自律工作,各項準備工作已經就緒。
對于這次監管調整車險自主定價系數浮動范圍,部分業內人士表示,這是為了讓消費者進一步得到實惠。但對于財險公司而言,保費的下降也可能帶來業務的下降,要想保持業務發展的穩定,則需要在理賠或費用方面做調整。
從賠付率看,基于車險綜改“增保、提質”的目標,賠付率上升已成為不可回避的事實。如此一來,這就對險企在費用管控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
正如大家財險前總裁施輝表示,在車險綜合改革之后,2021年車險面對的是保費負增長的壓力,2022年則是虧損的壓力。自2022年開始,車險業務均為綜改落地后的保單,如果按預期賠付率70%-80%測算,那么費用端的管控壓力將加大,特別是對經營成本高的中小公司而言,財務報表損益受到的沖擊將較大。
不可否認,在車險市場,中小險企的生存壓力本來就很大。以2022年為例,人保財險、平安產險、太保產險三家的車險保費收入合計為5704.5億元,占整個車險市場份額的69.48%,較2021年提高了0.5個百分點。在“老三家”車險市場份額上升的同時,也意味著中小財險公司車險市場的不斷被擠壓。
再看盈利方面,2022年整個車險市場的承保利潤達 216.31 億元,依據上市險企2022年年報看,“老三家”的車險承保利潤合計達到221.73億元。如此來看,如果剔除“老三家”的車險承保利潤,其他財險公司車險的合計承保利潤則處于虧損。
而此次調整車險自主定價系數浮動范圍,給予財險公司更大的定價權,這樣的變化對于中小險企而言,壓力可想而知。畢竟,在大型險企面前,中小險企無論是從資本實力,還是增值服務方面,都顯得勢單力薄,更何況要比拼價格,更是不易。
國泰君安證券發布的研報表示,鑒于2022年車險行業錄得承保利潤仍有進一步降價空間,預計保險公司將通過下調車險價格來吸引消費者,短期內將對保費收入和盈利能力帶來壓力。東吳證券也認為頭部公司競爭力有望強化,強者恒強格局有望延續。
車險生存空間進一步被擠壓,加之隨著車險自主定價系數的調整,車險市場競爭或加劇,這樣的背景下,中小險企又該如何謀求發展?
東吳證券發布的研報顯示,本次調整將使車險定價更加精細化,對駕駛習慣良好的“好車主”保費會更低,但對于“高風險車主”,保費則面臨上升壓力。因此,東吳證券預計監管意圖鼓勵行業通過差異化自主定價系數方式讓利消費者,同時對于高風險業務(例如營運車輛等)進一步提高定價上限,以解決此前部分地區的營運車等高風險車輛投保的行業性難題。
中小險企或許可以通過精細化的定價來實現差異化的發展。同時,還可以通過加強增值服務來吸引消費者,例如,此前監管提出的“代辦年檢、道路救援、代駕服務、安全檢測”等方面。但需要注意的是,提供增值服務也需要量力而行,要結合自身實際向被保險人或其允許的駕駛人提供增值服務。
此外,不少人建議,新能源車險將是一個突破口,尤其是近年來,新能源車的普及,巨大的市場仍是一片“藍海”。但不能忽視的是,作為財險公司新競爭高地的新能源車險,不僅大型財險公司在爭搶,就連許多新能源車企也在搶占這塊“蛋糕”。
多方勢力聚集下,免不了一番比拼,而中小險企在這一領域,同樣會面對來自大型險企及新能源車企的競爭擠壓。例如,在中國人保2022年業績發布會上,中國人保副總裁于澤透露,中國人保正積極參與自動駕駛及智能網聯的探索研發,承接了銀保監會自動駕駛方面的專屬產品安排,此前也推出了車電分離的新產品;平安產險也稱將在新能源、無人駕駛等新的車險細分領域儲備核心技術,推動產品和服務創新等。
可見,新能源車險市場的競爭,并不亞于傳統燃油車險市場。
再者,承保新能源汽車所面臨的風險并不小,尤其是近年來各種新能源汽車出的事故,這也反映出新能源汽車安全性仍有待加強。而且,基于新能源汽車電池、自燃、充電樁等容易出現問題之處,這也對險企的承保能力提出了一定要求。
當然,發力非車險亦是一條實現差異化發展的不錯道路。數據顯示,2023年前2月,車險保費收入1346億元,市場份額為45.78%,創下歷史新低。這也意味著,險企正在發力“非車”業務。
或許,“非車”業務將成為中小險企發展的重要突破口,前提是要找準定位,挖掘差異化特色。
玖亓周評|險資頻頻舉牌背后的“秘密”
觀察|新版中端醫療險,DRG醫療改革的解藥嗎?
2024償付能力掃描:化險關鍵期,“誰”把7家險企“拖下水”?
新能源車企“內卷”:蛇年花式促銷,“保險補貼”攬客!
周評|DeepSeek風暴下的金融業:打敗你的不是AI,而是會使用AI的人
內地、香港狠查:“洗黑錢”專盯“高傭金”保險產品下手!
DeepSeek風起,保險正在如何“跑步上車”?
銀保“開年”:誰家歡喜,誰家憂?
車險承保盈利182億!36家承保虧損,中小險企如何夾縫求生?
玖亓周評|險資買黃金,有所為、有所不為!
華泰人壽高管變陣!友邦三員大將轉會鄭少瑋擬任總經理即將赴任業內預計華泰個險開啟“友邦化”
金融監管總局開年八大任務:報行合一、新能源車險、利差損一個都不能少
53歲楊明剛已任中國太平黨委委員,有望出任副總經理
非上市險企去年業績盤點:保險業務收入現正增長產壽險業績分化
春節前夕保險高管頻繁變陣
金融監管總局印發通知要求全力做好防汛救災保險賠付及預賠工作
31人死亡!銀川燒烤店爆炸事故已排查部分承保情況,預估保險賠付超1400萬元
中國銀保監會發布《關于開展人壽保險與長期護理保險責任轉換業務試點的通知》
2024年新能源商業車險保費首次突破千億元
連交十年保險卻被拒賠?瑞眾保險回應:系未及時繳納保費所致目前已妥善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