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023年,保險業加速推動高質量轉型,各大險企除了在負債端的保險業務上謀求變革外,投資端也成為越來越多保險公司發力的關鍵。
春節前夕,保險資管隊伍再添新兵。1月18日,銀保監會網站公告,同意中郵人壽籌建中郵保險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郵資管”),注冊資本5億元,設在北京,擬任韓廣岳為董事長、陰秀生為總經理。
可以說,資管板塊“落子”,是中郵人壽繼引戰增資、強化多元化業務渠道后,在深度轉型期的又一重大動作,而中郵人壽“負債、投資”兩手抓的舉措,或也將為其挺進“一流險企”的目標提供助益。
從中也不難看出,隨著壽險改革步入深水區,不止頭部險企在積極轉型,以中郵人壽為代表的實力雄厚的中型險企為鞏固市場地位,增強市場競爭力,也在多維度趕超發力。
背靠中國郵政、坐擁數萬個郵儲網點分銷渠道的中郵人壽,自2009年成立以來快速發展,目前已是“銀郵系”壽險一哥。
翻閱其財報可以看到,中郵人壽保費收入在2012年就已突破百億元關口,當年達到145億元;資產規模突破270億元。根據2022年第四季度償付能力報告,截至2022年末,該公司當年累計取得保險業務收入914.34億元,總資產規模突破4400億元。十年間,中郵人壽保費翻了6倍,資產規模更是翻了16倍。
從保險業務結構來看,儲蓄型保險是中郵人壽保費收入的絕對主力。公司成立以來,歷年前五大產品幾乎被兩全保險、年金保險、分紅保險等儲蓄型、理財型保險“霸榜”,保費收入合計占比多在九成以上。雖然近年占比整體下降,但截至2021年末,該公司前五大產品保費收入占比仍高達91.89%。
數量龐大的分銷渠道、曾經的人口紅利等都是中郵人壽快速發展的基石,不過隨著市場大環境變化和自身資產規模不斷擴大、儲蓄型保險保費占比較高,近年來,中郵人壽也在加速推動市場化轉型,如引戰增資、與友邦保險“聯姻”形成渠道互補;啟動新一輪高管變更等。而今,中郵人壽又開始在投資端“補短板”,通過籌建設立中郵資管,進一步提升其專業化投資能力。
根據銀保監會批復,韓廣岳是本次中郵資管擬任的董事長,將與他搭檔的中郵資管總經理陰秀生,在投資領域有著豐富經驗,于2020年3月加入中郵人壽,現為公司首席投資官、董事會秘書。
其實,近兩年來,中郵人壽一直在強調投資端的重要性,該公司連續兩年的年度工作會議中都提到投資方面的工作部署。
如在2022年工作會議上,中國郵政集團董事長劉愛力提出中郵人壽要“躋身行業一流險企”的長期發展戰略目標;集團副總經理康寧指出,產品開發、投資、風險管理、深化分銷潛力等都是中郵人壽經營中的短板,將借“聯姻”友邦保險的契機加強自身能力建設。近期召開的2023年工作會議部署了公司年度六大重點工作,其一就是提升投資專業化市場化水平。
顯然,中郵人壽在引入友邦、提升多元渠道展業能力的同時,該公司還試圖通過籌建資管子公司,加強專業化投資能力,使其資產與負債端得以更好匹配,并有能力應對類似于2022年那般更為復雜的市場環境。業內人士也指出,籌建資管子公司,將有助于中郵人壽拓寬投資業務范圍并提高資金運用能力。
而今,中郵資管的獲批亦標志著保險資管公司陣營將迎來第34位成員。
回望我國保險資管公司發展史,起點是在2003年,快速發展是在近十年。十年間,隨著我國保費規模的持續增長以及國民財富管理需求增加,“提升保險資金管理水平”這一問題擺到了越來越多險企面前,強化“資產負債雙輪驅動”模式逐漸成為行業趨勢,保險資管公司數量隨之擴增。
根據公開報道,2010年時我國尚僅有9家保險資管公司,彼時監管部門負責人曾表示,支持保險公司設立資產管理公司,設立條件將放寬。至本次中郵資管獲批籌建前,保險資管公司已達33家,管理的總資產在過去十年間從不到5萬億元,增長至約22萬億元,受托管理規模中包含了保險業70%以上的資金。可以說,保險資管公司已是打理險資的主力。
“保險資管行業發展韌性不斷鞏固。”中國保險資管業協會執行副會長兼秘書長曹德云在2022年底的公開演講中進一步列舉了幾組數據:投資收益方面,過去十年,保險資金投資收益規模從年度0.18萬億元增長至1.05萬億元,財務投資收益率年均5.28%,每年均實現正收益,波動幅度遠小于其他機構投資者;資產質量方面,投資固收類和流動性資產占比超七成;在債券市場發揮的機構投資者作用僅次于銀行。
信達證券非銀金融行業首席分析師王舫朝評價稱,經過近20年的發展,保險資管公司在長期資金管理、大類資產配置、長久期資產創設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已成為保險資金等長期資金的核心管理人、資本市場的主要機構投資者和服務實體經濟的重要力量。
不過,保險資管行業曾一度缺乏相對獨立、成體系的監管制度,制約了發展腳步。近年來,多層次監管體系及標準加速完善。
2022年初,資管新規過渡期結束正式實施,同期《保險公司償付能力監管規則(Ⅱ)》正式落地,細化投資端各類資產的計量準則;2022年9月,《保險資產管理公司管理規定》(以下稱《規定》)實施,允許保險資管公司設立從事資產管理業務的子公司(如理財、公募、私募基金等),取消外資持股上限,進一步提升市場化水平,且提出支持、鼓勵和引導保險資管公司立足長期、穩健、價值投資,與其他資產管理機構差異化發展。
醞釀三年出臺的《規定》被視為行業的“頂層設計”,業界普遍認為其出臺對保險資管業影響深遠。普華永道指出,保險資管公司的明顯優勢是管理長期資金,資管新規及《規定》的出臺消除了諸多行業壁壘,為保險資管進入大資管市場開“綠燈”。
對外經貿大學保險學院教授王國軍分析稱,《規定》支持和引導保險資管公司全面提升綜合服務能力,為保險資金、企業年金等長期資金的投資運作提供更全面、優質、高效的服務,助力提升直接融資比重。
可見,在監管為險資投資限制不斷松綁,保險資管政策愈發完善的背景下,中郵人壽籌謀設立資管子公司,也是順應時代發展之舉。
當然,站在大資管市場化時代,保險資管機構的發展機遇與挑戰皆存。
機遇方面,可以預見,隨著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不斷增長,我國的財富管理需求也將持續釋放,特別是2022年個人養老金時代開啟,這都給保險資管行業帶來更大的發展想象空間。
專業機構普遍認為,保險資金具有期限長、穩定性強等特性,與養老資金等長期資金高度契合。此外,個人養老金體量預計將達數萬億級,保險行業參與其中將獲得增量資金,同時助力保險資管行業發展。
但我們也需看到,在當前社會經濟不確定性因素增多,投資市場環境震蕩、長端利率下行的背景下,保險資管行業亦面臨著多重挑戰。
如在人口代際變遷等因素影響下,我國居民財富管理的風險偏好由“單一存款儲蓄需求”逐漸向“多資產管理配置需求”轉變,不過2022年受地緣政治、疫情反復等影響,全球通脹上揚,股債輪番大幅波動,險資維持穩健業績的難度也在加大。
大環境的不確定性也沖擊著居民保險產品消費的意愿,保費增長承壓。據銀保監會1月28日公布的數據,按可比口徑,2022年保險業累計實現原保費收入4.7萬億元,同比增長4.58%。其中,人身險業務實現原保費收入3.42萬億元,同比增長3.06%,增速較為乏力。
另一大挑戰來自資管行業內部。雖然保險資管公司受托資金主要來自自身業務,不過銀行理財子公司、公募基金等專業機構與其客觀上存在競爭。不僅如此,保險資管公司中,一些市場化意識強的機構已先行管理第三方資金,積極參與市場競爭,還有一些保險公司有“選秀”招聘管理人等動作。據統計,2020年時保險資管三方業務占比為21%,2021年占比上升到24%,規模達4.8萬億元。
各家保險資管公司如何進一步加強市場競爭力?業內人士認為,保險資管公司既要鞏固長期資金優勢,也要擺脫對固收投資的依賴,提升權益投資及多元資產配置能力。據《中國保險資產管理業發展報告(2022)》顯示,目前保險公司仍“偏愛”固收資產配置,占56.23%,是權益類資產(23.12%)的兩倍多。
“經濟轉型期利率中樞的不斷下移,將嚴重沖擊甚至顛覆保險機構傳統的以固收為主的投資信條,優質的權益類資產可以跨越市場的牛熊周期,實現投資收益率的基本穩定。”一位險企投資總監公開撰文談道,在配置結構方面,險資應逐步加強未上市股權投資;在機制保障方面,應不斷提升自身能力建設,建立科學合理的長周期考核機制,加強資產負債管理和資本管理,優化償付能力。
曹德云指出,要不斷豐富保險資管產品的內涵與類別,加大特殊機會資產投資、不動產信托投資基金、養老資產管理產品等創新型領域的應用和推廣,提升在產品研發、投資管理、風險控制等方面的專業能力,將政策空間轉化成現實的生產力。
也有險企高管曾在銀保監會例行發布會上呼吁,希望相關部門和市場為保險業創造和提供更多長期的投資機會。由于保險業銷售的很多產品是終身壽險,負債久期非常長,但長期的投資資產種類卻很少,有時要花很大精力去拿30年期或50年期的國債,因此希望有更多好的市場,給保險業充足的長期投資機會。
加強與外部的合作同樣重要,例如保險資管與銀行理財已有合作實例。根據公開報道,有銀行除了投資保險資管公司發行的產品,還將一些專戶委外資金委托保險資管公司管理。中再資產總經理李巍在2022年末的一次公開活動中還提到,保險資管行業要以全球為視野把握宏觀周期和市場的階段性機會,尋找低成本的負債來源和高性價比的配置機會,將自身業務能力和外界資源更好地融合,以更開闊的思路、更高效的舉措參與國際金融市場競爭。
在行業面臨多重挑戰、外部環境復雜多變的背景下,作為保險資管的新兵,中郵資管未來亦是任重道遠。
2024償付能力掃描:化險關鍵期,“誰”把7家險企“拖下水”?
新能源車企“內卷”:蛇年花式促銷,“保險補貼”攬客!
周評|DeepSeek風暴下的金融業:打敗你的不是AI,而是會使用AI的人
內地、香港狠查:“洗黑錢”專盯“高傭金”保險產品下手!
DeepSeek風起,保險正在如何“跑步上車”?
銀保“開年”:誰家歡喜,誰家憂?
車險承保盈利182億!36家承保虧損,中小險企如何夾縫求生?
玖亓周評|險資買黃金,有所為、有所不為!
新年首張罰單:三家金融機構均被罰超千萬,兩家險企“中彩”
10家險企“打頭陣”!拿到投資黃金“入場券”,意味著什么?
華泰人壽高管變陣!友邦三員大將轉會鄭少瑋擬任總經理即將赴任業內預計華泰個險開啟“友邦化”
金融監管總局開年八大任務:報行合一、新能源車險、利差損一個都不能少
53歲楊明剛已任中國太平黨委委員,有望出任副總經理
非上市險企去年業績盤點:保險業務收入現正增長產壽險業績分化
春節前夕保險高管頻繁變陣
金融監管總局印發通知要求全力做好防汛救災保險賠付及預賠工作
31人死亡!銀川燒烤店爆炸事故已排查部分承保情況,預估保險賠付超1400萬元
中國銀保監會發布《關于開展人壽保險與長期護理保險責任轉換業務試點的通知》
2024年新能源商業車險保費首次突破千億元
連交十年保險卻被拒賠?瑞眾保險回應:系未及時繳納保費所致目前已妥善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