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前個代渠道增速放緩、發展受困之時,銀保成為拉動保費的突圍之道。
特別是大型險企,為扭轉銀保渠道價值率貢獻不高的弊端,近年來紛紛打出聚焦價值轉型的“新銀保”模式。
然而,近期上市險企三季報,以及各家銀行系險企三季度償付能力報告,分別透露部分上市險企新業務價值難轉下滑趨勢,多家銀行系險企前三季度凈利潤虧損的現實,這也折射出“新銀保”模式短時間內尚難給人身險公司帶來有效的價值貢獻。
再疊加銀保渠道對險企資本金的消耗較大,以及熱銷產品增額終身壽備受爭議的多重隱形困擾,究竟銀保渠道能否真正解救人身險公司于水火?
談及銀保渠道的發展,可謂是一波三折,與個代渠道形成“蹺蹺板”的關系。個代渠道受挫時,以銷售理財型產品為主的銀保渠道,一度被險企視為保費擴張的利器。
不過,自2016年開始,監管引導行業加速回歸“保險姓保”,銀保渠道主打產品的競爭力也隨之減弱,保費增速連年下滑,甚至在2018年銀保渠道保費出現-24.11%的同比下降。在此期間,為優化業務結構,很多險企主動收縮銀保渠道保費規模,或大砍躉交業務。
不過,近兩年來,隨著個代渠道低迷、利率下行等市場環境的變化,曾經沉寂的銀保渠道再度被寄以厚望。
這一點在2021年表現較為明顯,數據顯示,2021年人身險公司銀保業務全年累計實現原保險保費收入11990.99億元,同比增長18.63%,已超過人身險公司保費收入總量的三分之一,業務占比同比上升3.73個百分點。
尤其是上市險企對銀保渠道的重視程度顯著提升,以今年部分上市險企三季度報告為例:
太保壽險2022年前三季度實現保險業務收入1897.39億元,同比增長4.4%,其中,銀保渠道實現保費收入220.56億元,同比增長827.9%,成為拉動業務增長的重要動力。
新華保險前三季度實現總保費收入1377.92 億元,同比增長0.9%。其中,個代渠道前三季度實現總保費收入 968.76億元,同比下降2%;而銀保渠道實現總保費收入 385.76 億元,同比增長 9.3%。
從產品方面看,近兩年熱銷的增額終身壽險也成為助推銀保渠道發展的主力。據《2021年銀行代理渠道業務發展報告》顯示,2021年資金靈活度更高、用途功能更加多樣的增額終身壽險脫穎而出,終身壽險占人身險銀保業務期交產品年度銷量前十中的七個席位。
對于發力銀保渠道的意義,上市險企高管普遍表示看好。如中國人壽副總裁詹忠就在三季度業績會上表示,銀保渠道將成為明年保險保費貢獻較大的渠道。
同樣,針對銀保渠道價值不高的擔憂之聲,太保壽險總經理蔡強指出,隨著銀保渠道聚焦價值轉型,期交規模及占比的成長,不久的將來相信銀保渠道會成為新業務價值增量的主要貢獻者之一。
誠然,在個代渠道低迷期及上市險企的力推下,銀保渠道已成為拉動行業保費增長不可忽視的存在,但從上市及非上市險企的核心經營指標剖析,銀保渠道短時間內尚未表現出“堪當大任”的角色。
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上市壽險公司的新業務價值普遍下滑,其中,中國人壽、平安人壽、太保壽險的新業務價值均下降超15%,這一方面反映出上市系壽險公司的個代渠道在轉型調整下,仍面臨新單業務疲軟的壓力;另一方面,也證明盡管銀保渠道能較快帶動保費規模增長,但價值貢獻尚待挖掘。
上市險企半年報也顯示,今年上半年,中國人保旗下人保壽險銀保渠道的保費收入為392.8億元,該渠道新業務價值僅有2.44億元。同樣,新華保險銀保渠道保費收入為311.95億元,貢獻的新業務價值為2.31億元。
除此之外,觀察近期非上市險企披露的第三季度償付能力報告,部分銀行系壽險公司前三季度凈利潤明顯虧損或利潤收窄的情況,亦能反映出其高度依賴的銀保渠道對利潤貢獻較為有限。
從整體來看,2022年前三季度,10家銀行系險企凈利潤合計為-24.14億元,而這一數據在2021年同期則為80.17億元,同比下降了130.1%。
從單個公司看,這10家險企的凈利潤均較去年同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降。而且,有5家險企的凈利潤由去年的正盈利變為今年的虧損,其中就包括中郵人壽、工銀安盛人壽、光大永明人壽、建信人壽、中銀三星人壽,凈利潤分別為-26.43億元、-4.65億元、-0.7億元、-5.3億元、-0.38億元。
當然,市場分析人士多認為,今年資本市場震蕩波動,大部分險企虧損主要受投資收益下滑影響,但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更能說明,過去銀行系壽險公司獲取的利潤很大一部分來自于投資,而非依賴負債端銀保渠道帶來的利潤。另外,客觀來講,險企大力發展銀保渠道還會帶來資本金消耗、償付能力不足等挑戰。
如被傳美國保德信有意入股的農銀人壽,近期就在籌謀發債計劃,擬發行20億元資本補充債券。數據顯示,截至三季度末,農銀人壽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為170.74%,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為94.74%,高于銀保監會監管要求,但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較上季度下降4.72%,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較上季度下降4.78%。
當然,著眼到銀保渠道的發展定位,行業很難用絕對的好與壞、對與錯來評判,畢竟在個代渠道本就處在艱難摸底的當下,銀保渠道的確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穩規模”的作用,這正是險企發展所需,也是一大共識。
既然感受到了理想與現實的差距,就應勇敢直面,深思銀保渠道在當下的市場環境中挺身而出,既增加規模也提升價值。越來越多的險企開始探索銀保渠道的新價值。
例如,太保壽險“長航行動”打出的個代、銀保雙支柱策略;平安壽險從單一渠道向多渠道的轉型;新華保險將銀行代理渠道作為規模支撐渠道對待等,皆折射出當下頭部險企并非簡單粗暴的看輕個代,主攻銀保,這是不現實也是不理性的。
其實,不止上市險企,今年以來,銀行系險企中郵人壽亦通過引入友邦入股、引入市場化高管等方式加速推進轉型,彌補個代渠道短板,并轉變銀保渠道的發展模式。有行業人士指出,今年前三季度,中郵人壽大額虧損,或許與加大個代渠道布局,投入較高渠道費用有關聯。
聯合資信發布的中郵人壽相關信用評級公告也顯示,2022 年以來, 隨著增資擴股的完成,中郵人壽將借助友邦保險在個代渠道拓展、產品設計、風險管理等方面的優勢,實現業務規模的健康增長。長期形成的經營模式得以轉變,勢必要經歷轉型的陣痛。
事實上,在險企探索多條腿走路之時,市場應給予銀保渠道的價值轉型更多耐心。
麥肯錫在《破解迷思 探索高質量銀保發展新模式》報告中就指出,中國大部分銀行中高凈值客群的保險滲透率僅約3%-5%(不含儲蓄替代型產品),而國際領先銀行在超高凈值、高凈值和富裕客群的保險滲透率則高達30%,兩者差距明顯。報告預測,若未來中國銀保的滲透率將提升至約6%-10%,推動銀保市場高價值產品規模翻倍。
報告還建議,為推動銀保業務高質量轉型,險企可與合作銀行共同制定客戶經營策略,建立數據共享機制;此外,聯合銀行專業團隊,開發銀保產品和解決方案;以及“線上+遠程+線下”全渠道銀保營銷服務賦能等。
蔡強也表示,現在的銀保渠道和10年前的銀保渠道完全不一樣,在聯合監管情況下,銀行和保險公司面臨越來越多的統一平臺、統一監管、統一合規,這也意味著銀行保險機構會更加專注客戶需求,銀行也會尋找長期的戰略合作伙伴。此外,詹忠也指出,目前中國人壽銀保渠道的價值保持正增長,公司會堅持銀保渠道規模與價值統籌定位。
另有專業人士指出,險企還可通過銀保渠道深度挖掘客戶全生命周期的保險保障方案,提供更多具有高價值、長期化的保險產品。或許,隨著各大險企去躉交、推期交等新銀保模式的深入推進,以及對該渠道客戶服務模式的升級、轉變,銀保渠道的價值功能有望得到更深層挖掘。
2024償付能力掃描:化險關鍵期,“誰”把7家險企“拖下水”?
新能源車企“內卷”:蛇年花式促銷,“保險補貼”攬客!
周評|DeepSeek風暴下的金融業:打敗你的不是AI,而是會使用AI的人
內地、香港狠查:“洗黑錢”專盯“高傭金”保險產品下手!
DeepSeek風起,保險正在如何“跑步上車”?
銀保“開年”:誰家歡喜,誰家憂?
車險承保盈利182億!36家承保虧損,中小險企如何夾縫求生?
玖亓周評|險資買黃金,有所為、有所不為!
新年首張罰單:三家金融機構均被罰超千萬,兩家險企“中彩”
10家險企“打頭陣”!拿到投資黃金“入場券”,意味著什么?
華泰人壽高管變陣!友邦三員大將轉會鄭少瑋擬任總經理即將赴任業內預計華泰個險開啟“友邦化”
金融監管總局開年八大任務:報行合一、新能源車險、利差損一個都不能少
53歲楊明剛已任中國太平黨委委員,有望出任副總經理
非上市險企去年業績盤點:保險業務收入現正增長產壽險業績分化
春節前夕保險高管頻繁變陣
金融監管總局印發通知要求全力做好防汛救災保險賠付及預賠工作
31人死亡!銀川燒烤店爆炸事故已排查部分承保情況,預估保險賠付超1400萬元
中國銀保監會發布《關于開展人壽保險與長期護理保險責任轉換業務試點的通知》
2024年新能源商業車險保費首次突破千億元
連交十年保險卻被拒賠?瑞眾保險回應:系未及時繳納保費所致目前已妥善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