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近兩年中國保險業的發展狀況,受疫情沖擊、行業轉型等多重因素影響,很多人會用“日子難了”、“至暗時刻”、“迷茫焦慮”等相對沉重的話語來形容。
的確,代理人隊伍規模銳減、新單保費收入承壓、新業務價值下滑、投資市場疲軟……恰是當前保險行業的真實寫照。
然而,在保險市場面臨轉型陣痛之際,近年來,特別是今年以來,不少外資機構卻乘著對外開放力度加大的東風,頻頻加碼中國保險市場。這當中,既有收購股權、籌謀增強經營話語權者,也有大手筆增資、謀求進一步發展者。
繼此前安聯保險集團從映雪投資手中拍下京東安聯財險3.33%股權后,近日,MS&AD保險集團的核心企業——愛和誼日生同和保險公司在中國的全資子公司“愛和誼日生同和財產保險(中國)有限公司”(簡稱“愛和誼日生同和財險(中國)”)發布公告稱,擬將公司注冊資本金由6.25億元增加至10億元。
再加上近日市場盛傳的美國保德信金融擬洽購農銀人壽部分股權,以及西班牙曼福再保險、德國漢諾威再保險加碼中國再保險市場等動作,皆傳遞出外資機構對中國保險市場未來發展的樂觀預期。同時這也折射出,在我國金融市場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的背景下,中國保險業對外資的吸引力也逐步增強。
不過,外資加碼的同時,新的問題也隨之而來,即對于中資險企、特別是非頭部的中小型保險公司來說,其不僅要面臨行業調整、業務轉型的挑戰,在外資險企業務擴張、實力增強的背景下,行業的競爭格局勢必也會更加激烈。內外夾擊之下,非頭部陣營的中資險企該如何更好的活下來、活得好成為一大考驗。
近日,愛和誼日生同和財險(中國)發布增資公告稱,公司于2022年9月30日召開了第五屆董事會第十六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審議增加注冊資本金方案的提案》,該公司擬增加注資3.75億元,并由其唯一股東愛和誼日生同和保險公司全額出資。若增資成功,愛和誼日生同和財險(中國)的注冊資本將由6.25億元增加至10億元。
提及愛和誼日生同和財險(中國)這家外資險企,行業對其或相對陌生。公開資料顯示,愛和誼保險早自2007年就已進入中國保險市場,至今已有15年的歷史。2009年4月,愛和誼保險天津分公司經原保監會批準,正式改建為愛和誼財產保險(中國)有限公司,成為天津市唯一的外資財產險法人機構。2011年3月,因股東合并,公司又更名為愛和誼日生同和財險(中國)。
成立至今,愛和誼日生同和財險(中國)僅在中國境內開設了兩家分支機構,分別為浙江分公司(省級分公司、杭州)和總公司營業部(天津),不過盡管該公司的市場份額不大,但卻較早走上了盈利之路。
數據顯示,自2016年起,愛和誼日生同和財險(中國)就一直保持盈利態勢。2016-2021年,其凈利潤分別為0.42億元、0.3億元、0.38億元、0.49億元、0.25億元、0.15億元。2022年上半年,其保險業務收入為6.67億元,凈利潤為0.34億元。
正是這樣小步慢跑但保持微盈的發展模式,讓愛和誼日生同和財險(中國)在中國保險市場上穩步扎根,并為其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值得一提的是,隨著近幾年來中國保險市場高水平對外開放政策的不斷加深,或也讓愛和誼看到了更多機會。單從增資方面看就已透露出一些信號。
追溯愛和誼日生同和財險(中國)的發展歷程,過去雖也進行過增資,但從金額上看,此次增資乃力度最大的一次,注冊資本金擬從6.25億元變為10億元,即新增3.75億元,增幅為60%。而且,這次增資較上一次時隔了近7年。
從增資原因上看,截至2022年二季度末,愛和誼日生同和財險(中國)的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為228.51%,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為264.29%,遠高于監管水平。
在行業分析人士看來,愛和誼日生同和財險(中國)在償付能力相對充足的情況下補充資本金,或也是為了謀求業務層面進一步發展的需要。該公司也在上述增資公告中稱,擬增加注冊資本金是基于對公司業務持續經營發展需求以及資金需求的綜合考慮。
需要指出的是,作為愛和誼日生同和財險(中國)背后的實際控制人,MS&AD保險集團除布局中國財險市場外,其還曾在2020年拿下交銀人壽(原交銀康聯人壽)37.5%的股權。由此不難看出,MS&AD保險集團對中國保險市場的布局正日益加深。
其實不止MS&AD保險集團,近兩年來,很多外資機構都在加大對中國保險市場的布局力度。
例如,日前,上海映雪投資管理中心(有限合伙)將持有的京東安聯財險3.33%股權在阿里拍賣網拍賣,10月14日,這筆股權最終被安聯保險集團以5750萬元的價格拍下。而這也意味著安聯保險集團對京東安聯財險的持股比例將提升至53.33%。
對于拍下這一股權的初衷,安聯保險集團曾表示,“作為京東安聯的外資股東,此次股權投入體現了安聯集團對中國市場的信心和承諾。中國是安聯集團全球重要戰略市場,也是安聯集團亞洲增長戰略的核心”。
正是基于對中國保險市場的高度重視,安聯近年來動作不斷。從2018年獲批籌建安聯(中國)保險控股,到2021年成功設立我國首家外資獨資保險資管公司安聯保險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再到拿下中德安聯人壽全部股權,安聯對中國保險市場加碼的速度肉眼可見。
除此之外,近期,行業還傳出美國保德信金融集團擬向中國農業銀行洽購旗下控股子公司農銀人壽部分股權一事。作為一家國際金融巨頭,多年來美國保德信一直積極加碼中國金融市場,如2012年與復星集團在中國合資成立復星保德信人壽,旗下的保德信投資管理公司與光大集團下屬的光大證券公司共同建立了光大保德信資產管理公司等。
值得一提的是,10月20日,剛剛由合資轉為外資獨資的匯豐人壽,其最新一次增資也正式落地。據悉,此次增資是匯豐人壽成立以來的最大一筆增資,體現出了匯豐保險對匯豐人壽發展的大力支持。
據了解,在2020年匯豐保險決定受讓匯豐人壽50%股權之時,匯豐亞太區行政總裁王冬勝就曾這樣表示,“中國市場不僅是我們強大的亞洲業務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們憑借環球網絡服務客戶的重要一環。我們希望通過此交易加大投入并進一步深耕內地市場”。
當然,此輪加碼中國保險市場的外資陣營中,還不可不提安達保險對華泰保險股權的步步增持、安顧對泰山保險的入股、友邦保險戰略投資中郵保險,以及西班牙曼福再保險、德國漢諾威再保險對中國再保險市場的布局等,這些動作均向市場釋放出一個信號,即外資對中國保險市場抱有更多、更大的期待。
對于外資機構加快、加大布局中國保險市場的原因,一方面源于部分外資、合資險企先期穩健經營的積累,另一方面也離不開監管強化金融對外開放,優化外資機構營商環境的助推。
據智研咨詢根據公開資料統計,中國加入WTO后,2002-2005年期間,我國保險業迎來外資進入中國市場的小高潮,這期間外資保險公司保費增長比較明顯,但隨后幾年有所回落。
2012年以后,隨著中國保險市場的進一步放開,外資險企保費增速再度回升。另據公開數據顯示,2012年到2021年,外資保險公司市場份額從3.5%增長到7.8%;在北京、上海等地區,外資保險公司市場份額已達到20%。
再看資產方面,在中宣部舉行的“中國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銀保監會副主席肖遠企也指出,截至2021年,在華外資保險公司資本十年間增長了1.3倍,資產增長了6倍。
此外,據銀保監會披露,2021年外資再保險公司市場份額達35%,在華保費規模和市場份額雙增長。其中,分保費收入667億元,市場份額達35%,保持持續增長態勢;實現凈利潤14億元,同比增長23%,盈利能力不斷提升;累計增加注冊資本達46.2億元,資本實力進一步增強。
這些變化的背后,離不開監管政策的改變。
可以預見的是,隨著中國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深入推進,未來或有越來越多的優質外資機構布局國內保險市場,尤其是在當前充滿不確定性的國際市場環境下,中國保險業堅定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轉型,市場監管體制逐漸成熟、法治逐步完善的背景下,也會給外資機構加碼中國保險市場帶來更多信心和動力。
不過,在外資加碼提速的大趨勢下,對于中資險企、特別是非頭部的中資保險機構來說,恐怕又加深了一層潛在的危機感,畢竟對于該陣營的中資險企來說,一方面要應對行業轉型的挑戰,一方面還要面臨外資險企加速搶占市場的沖擊。 ?
由此看來,未來中小型中資險企若想不掉隊、活下來,還需盡快增強自身核心競爭力,找準差異化競爭優勢,提升產品創新與服務質量。
玖亓周評|險資頻頻舉牌背后的“秘密”
觀察|新版中端醫療險,DRG醫療改革的解藥嗎?
2024償付能力掃描:化險關鍵期,“誰”把7家險企“拖下水”?
新能源車企“內卷”:蛇年花式促銷,“保險補貼”攬客!
周評|DeepSeek風暴下的金融業:打敗你的不是AI,而是會使用AI的人
內地、香港狠查:“洗黑錢”專盯“高傭金”保險產品下手!
DeepSeek風起,保險正在如何“跑步上車”?
銀保“開年”:誰家歡喜,誰家憂?
車險承保盈利182億!36家承保虧損,中小險企如何夾縫求生?
玖亓周評|險資買黃金,有所為、有所不為!
華泰人壽高管變陣!友邦三員大將轉會鄭少瑋擬任總經理即將赴任業內預計華泰個險開啟“友邦化”
金融監管總局開年八大任務:報行合一、新能源車險、利差損一個都不能少
53歲楊明剛已任中國太平黨委委員,有望出任副總經理
非上市險企去年業績盤點:保險業務收入現正增長產壽險業績分化
春節前夕保險高管頻繁變陣
金融監管總局印發通知要求全力做好防汛救災保險賠付及預賠工作
31人死亡!銀川燒烤店爆炸事故已排查部分承保情況,預估保險賠付超1400萬元
中國銀保監會發布《關于開展人壽保險與長期護理保險責任轉換業務試點的通知》
2024年新能源商業車險保費首次突破千億元
連交十年保險卻被拒賠?瑞眾保險回應:系未及時繳納保費所致目前已妥善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