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三餐、一茶一飯不僅是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頭等大事,同樣也事關國家安全、國運民生。
『A智慧保』注意到,最新出爐的二十大報告多次提及糧食安全問題,報告指出,“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億畝耕地紅線,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增強維護國家安全能力,堅定維護國家政權安全、制度安全、意識形態安全,確保糧食、能源資源、重要產業鏈供應鏈安全”……
事實上,過去十年來,為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提升糧食種植生產能力,我國也將“三農”發展作為各項工作的重中之重。值得一提的是,作為分散和轉移農業風險、穩定農民收入的重要工具,多年來農業保險日漸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并在國家政策和監管部門的大力支持下,保費規模不斷擴充。
10月17日,據央視新聞發布,財政部最新數據顯示,截至今年9月末,我國農業保險保費規模達1059億元,保持農業保險保費規模全球第一。
另據銀保監會數據顯示,截至8月末,我國財產保險公司的農險業務原保險保費收入為1005億元,較2021年同期的782億元,同比增長28.52%。
作為擁有14億人口的大國,糧食安全對中國穩定發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也正因如此,二十大報告特別提出要“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那么,如何把飯碗端穩、端牢?回望十八大以來的發展道路,十年來,我國將“三農”工作視為首要任務,確保糧食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無疑是保障糧食安全的核心抓手。
從政策層面看,中央一號文件連續多年聚焦“三農”,為更好推動農村經濟發展、打贏脫貧攻堅戰,“農村工作條例”、“鄉村振興促進法”等政策相繼實施。
從農業經濟發展成果上看,農業農村部副部長鄧小剛曾在“中國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介紹,十年來我國糧食和重要農產品實現穩定供給,其中糧食產能穩定提升,產量連續七年在1.3萬億斤以上,2021年產量創下歷史新高,達13657億斤。
此外,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推動,農村改革的全面深化,農村居民的經濟條件、生活水平也得到較大改善。數據顯示,2021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8931元,比2012年增長125.7%。
另據農業農村部總農藝師、發展規劃司司長曾衍德介紹稱,現行標準下,我國的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個貧困縣摘帽,12.8萬個貧困村全部出列。
此外,為守好老百姓的“菜籃子”,十年來我國主要蔬菜、水果等農產品產量也穩步增長。據相關數據顯示,2021年,全國蔬菜、肉類、水果、禽蛋等“菜籃子”產品的總產量達13.04億噸,較2012年增長25.5%。
不得不說的是,過去十年來,在我國守護糧食安全、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政策道路上,農業保險起到了不容忽視的保駕護航作用。
從近十年經營成績上看,農險保費規模實現快速擴充。據財政部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9月末,我國農險保費規模已達1059億元,同比增26.7%,保持農業保險保費規模全球第一。據銀保監會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財產險公司的農險原保險保費收入為976億元。
在風險保障方面,銀保監會副主席肖遠企曾介紹,農險為農戶提供的風險保障從2012年的0.9萬億元,增長至2021年的4.4萬億元,增幅近3.9倍。
當然,農險保費規模的不斷擴增,也離不開中央及地方財政補貼的大力支持。數據顯示,2021年,中央財政撥付農險保費補貼達333.45億元,較2015年的145億元,增長近1.3倍。另據平安證券研究報告統計,當前中央和地方各級財政農險保費補貼比例基本已穩定在75%左右。
從創新發展層面看,近年來,國家持續強化農險“擴面、提標、增品”。2018年,為推動農險實現“直接物化成本+地租成本+勞動力成本”的保障全覆蓋,我國在內蒙古、遼寧、安徽等6個省市率先展開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收入保險試點。
2019年,財政部、銀保監會等四部委又在聯合印發的《關于加快農業保險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中明確,到2022年,我國三大主糧作物保險覆蓋率應達到70%以上,其中收入保險成為重要險種,農險深度達到1%。
緊接著,2021年,財政部、農業農村部、銀保監會聯合下發文件,宣布擴大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收入保險實施范圍至13個糧食主產省份。2022年,銀保監會發文再度提及,保險機構要落實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主產省產糧大縣全覆蓋,并探索開展糖料蔗完全成本和種植收入保險,大力發展地方優勢特色農產品保險等。
值得一提的是,據上述財政部最新數據披露,目前我國農險已經實現三大主糧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政策13個糧食主產省份826個產糧大縣的全覆蓋。
此外,為給予農戶、農企更多元化的風險解決方案,很多保險機構也在積極創新保險產品和服務模式,如部分險企探索“保險+期貨”模式,在承保農產品產量損失風險的同時,還承保因市場因素導致的農產品價格波動風險;通過保證保險業務,為地方農業提供增信支持;推出農業指數保險,為地方特色農產品提供風險保障等。
事實上,為了與現代化農業發展步調相匹配,近年來,我國農險業務的科技應用水平也在持續提升,財險公司紛紛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高新技術賦能農險,實現從承保到理賠的全流程線上化處理。
據《科技助力農險高質量發展白皮書(2022)》顯示,自2017年以來,我國農險科技發展進入爆發期,彼時保險機構不僅開始瞄準更多新技術應用于農業保險,包括大數據、區塊鏈和人工智能等,還涌現出一批提供農險科技應用服務的第三方科技平臺。
從應用效果上看,越來越多前沿科技的成熟運用,也的確有效賦能險企農險業務降本增效。陽光財險總部非車理賠部負責人肖廣森就告訴『A智慧保』,為有效縮短理賠時效,陽光財險面向云南昭通生豬養殖戶推出了線上理賠服務,客戶出險后借助微信小程序的視頻連線功能,即可協助遠程理賠人員抓拍高清照片并上傳,完成勘驗。這一操作取代了現場查勘的傳統模式,讓養殖戶足不出戶便能快速理賠。
其實,包括陽光財險在內,近年來人保財險、國壽財險、太保財險、平安財險、安華農險等大部分開展農險業務的公司也相繼開設微信公眾號或小程序,以求給農險保戶提供簡單、快捷的自助服務,并得到了農戶的較好認可。
不過,《白皮書》也客觀地指出,盡管當前很多險企都在提升農險科技力量,但難以實現科技與農險業務的有機結合,造成了科技與業務需求脫節,未能有效解決業務發展中的實際問題與痛點,未來農業保險科技亟需向縱深發展。
肖廣森也坦言,在農險服務中,很多科技的應用門檻并不算高,其真正的難點在于,險企能否站在客戶立場,將一系列機制障礙打通,讓科技創新落在實處。
對此,在農險科技應用的廣度和深度方面,《白皮書》建議,一方面險企應加大對保險科技的創新投入,另一方面政府和監管部門也可從優化政策、建立農險數據共享機制、制定科技應用標準等領域,支持和引導行業推動農險科技的創新發展。
但總體而言,《白皮書》基于我國對農業發展的高度重視,以及農險持續擴面、增品、提標等政策的穩步實施,作出了樂觀展望,預計2025年農險保費規模有望超責任險,成為僅次于健康險的財險公司非車險第二大險種,并根據國際經驗法測算,中國農險保費規模有望于2025 年實現1620.71億-1875.39 億元。
周評|從“雙11”到保險“開門紅”,正在告別“大進大出”式消費
保險業多位高管失聯,找尋背后的那些蛛絲馬跡!
玖亓周評|10萬億化債!財政刺激救短期,最終化債靠發展
時隔三年半,水滴擬赴港再上市!內情主導,還是外因倒逼?
探求專業養老險公司致力成為經營第三支柱“頭部”的方法論
三季度被股市“甜”到的險資,最近盯上哪些新“標的”?
玖亓周評|險企三季報的“高光”和波動
五大上市險企盈利暴增!“規模+盈利”能否可持續,半喜半憂!
玖亓周評|從比亞迪到小米,新能源車險會“變天”嗎?
小米入局北京法巴天星財險:折射國家態度、外資雄心、中資戰略!
華泰人壽高管變陣!友邦三員大將轉會鄭少瑋擬任總經理即將赴任業內預計華泰個險開啟“友邦化”
金融監管總局開年八大任務:報行合一、新能源車險、利差損一個都不能少
53歲楊明剛已任中國太平黨委委員,有望出任副總經理
非上市險企去年業績盤點:保險業務收入現正增長產壽險業績分化
春節前夕保險高管頻繁變陣
金融監管總局印發通知要求全力做好防汛救災保險賠付及預賠工作
31人死亡!銀川燒烤店爆炸事故已排查部分承保情況,預估保險賠付超1400萬元
中國銀保監會發布《關于開展人壽保險與長期護理保險責任轉換業務試點的通知》
董事長變更后,中國人壽新添80后女總助
國內首家批發保險經紀公司來了,保險中介未來將走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