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行家
在全球化浪潮勢頭洶涌的今天,911事件對全球經濟造成的沖擊之強大、影響之深遠,超出了以往任何時期人們想象力的極限。對于保險業的震撼也是顯而易見的。國際保險界估計全球保險人將為此支付大約500億到600億美元的賠款,而這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大量的賠款需要核定,其間會產生諸多爭議 - 當然也會由此產生具有革命性的結果,由此世界保險的格局將發生深刻改變。
在中國,由于保險市場依然處于半封閉狀態,似乎并沒有直接受到影響 - 起碼我們沒有看到哪家國內保險公司即將為此將支付賠款。但是絕對不能認為這和中國保險市場沒有關系,這種麻痹是愚蠢的,更是危險的。
依我看,911事件至少將在以下幾個方面對中國保險業產生影響。
第一, 在承保觀念方面
911事件發生之前,多數承保人認為商業性樓宇,尤其是高級寫字樓、酒店等建筑物的安全性是非常高的,主要核保思路通常是考慮自然的巨災,以及火災風險,而很少考慮外來的撞擊,更不用提恐怖份子把飛機變戰斗機進行襲擊了。1993年世界貿易中心地下車庫遭炸彈襲擊后,保險公司甚至依然沒有把恐怖襲擊作為絕對除外責任。而911事件之后,我們看到所有的國際保險公司都已經或者即將把恐怖襲擊作為絕對除外責任 - 一如兩年前把計算機千年蟲問題作為除外條款一樣。
911事件的發生讓保險公司的專業人員意識到,安全與危險的相對性更加模糊,需要針對風險的具體狀況更加仔細地核定條款和價格。在今天,風險的因素更加復雜,后果更具有災難性,需要更科學更精巧的模型,和超凡的創造力和想象力來指導核保。
在中國,由于長期以來的惡性競爭,承保人很少將自己的本職工作落實,除了降費率,就是給退費,對于風險的分析和處理幾乎不加考慮。這一事件發生以后,我相信國內公司的有識之士應該開始對自己承保的類似風險重新考慮,改變以往只重保費,不管質量的自殺性做法。
至于在中國大陸境內重要的商業性建筑物和設施遭到恐怖襲擊的可能性,我將在另外一篇文章中論述。
第二, 在再保險安排方面
911事件發生以后之所以有如此多的保險公司受損失,就是因為廣泛的再保險的存在。再保險安排的穩定與質量好壞是決定出面公司生死的大事,也是原被保險人能否獲得足額賠款的關鍵。全球保險界固然損失慘重,但是由于廣泛的再保險分布,911事件對保險界強者尚無法形成毀滅性打擊。中小型保險公司的出局是歷史必然,911事件只是起到推動作用而已。
在中國,人民幣業務幾乎是不安排再保險的。我一直在懷疑對于大型的人民幣風險,國內保險公司是如何將之全部放置在再保險合約中去的。曾經有個在國內保險公司工作的同學告訴我,對于大型的國內業務,通常采取所謂“系統內分保”安排。即省公司出面,分給下屬市公司乃至區公司,或者顛倒上述順序,以盡最大可能不讓肥水外流 - 當然,當肥水變成糞水的時候,大家一起窩里臭,顯得很親密。這一情況同樣使用于共保情形。
對于硬通貨業務,除非被保險人或其貸款銀行有特定要求,我很少在中國市場見到符合國際慣例和條件的臨時再保險。曾經有一次,一位國內公司的再保險專家告訴我,一般對于大型外幣風險,如果臨分條件太高,他們就化整為零,把一個風險單位分為N個,然后分別進入再保險合約,既得到了直接業務,又多次賺取合約手續費,正所謂一箭雙雕。這種做法非常高尚,可惜損害的是被保險人和再保險公司的利益。該公司股票上市我是不會買的,也不會去承保他們的董事及執行官責任保險。
由于脫離國內再保險市場時間已久,目前對于國內保險公司財產保險的承保容量我沒有什么概念。但估計實力最雄厚的保險公司其容量也不會超過兩億美元,而且是基于TSI(保險總金額),而不是PML(最大可能損失)。加上中國再的20%的法定分保,總容量上限也就是兩億五千萬美元或者二十億人民幣左右。這其中應該包括后果性的利潤損失保險容量。所以如果雙子星大廈在中國,除了共保或者多次劃分風險單位以外,我們還需要再多七八個國內保險公司。
由于國際再保險公司的條件異常強硬,911事件有可能會促進國內再保險市場的形成。在找不到象以前那樣廉價的、惟命是從的國外再保險公司的時候,中國公司有可能會加強橫向聯系。在加入WTO之前有此天賜良機,不失為在開放大潮中守住一畝三分地,繼續閉門造車的良策。
第三, 國際性再保險公司對中國業務的態度
目前外資保險公司所有2002年續保的工作基本處于停頓狀態,都在等待再保險合約續保后的條件來確定。對于國內公司我沒有發現類似跡象,但預計在常規業務上價格戰將持續下去。果真如此,國際再保險公司的態度將發生微妙的變化。
首先,在歐洲和北美市場急需優質再保險支持,而且費率成幾何級數上升的情況下,還有沒有必要向一個價格走低、承保質量差的市場繼續提供廉價的、幾乎沒有任何控制的再保險支持?目前,幾家再保險公司態度尚比較曖昧,可能出于政治性和商業性考慮不會做重大戰略調整,但是我相信加強監控,明確表明態度當是符合邏輯的決策。
其次,隨著中國即將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更多的國際資本會進入中國,該市場的廣義前景是正面的,但經營風險,尤其是與國內公司合作方面的經營風險也在逐漸加大。對于這樣一個獨特的、幾乎沒有前例可借鑒的市場,再保險公司或許會考慮在短期內專門設立中國計劃(China Program)作為實驗田,并將之與全球計劃適當隔離,這樣既維持了和中國市場在商業上和政治上的聯系,又不至于因對風險無法控制而導致巨大賠償。
無論采取哪種方式,國內保險公司的合約容量將呈下降趨勢,再保險公司的聲音將漸漸強大起來。
是否如此,我們拭目以待。
2001年11月2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