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閻建軍團隊發布《“惠民保”模式向何處去》報告,深度剖析當前惠民保的可持續發展模式,并提出發展建議。
報告顯示,從2021年7月初至2022年6月底,有112個惠民保產品陸續進入保障期,保費收入達109.70億元,同比增長64.11%。
報告指出,普惠性程度較高的兩種惠民保模式已成為主流,其中,政府推動型模式的參保率比醫保部門推動型模式的參保率高出約45個百分點,主要原因在于其打造了“保險+公益”新業態。
“保險+公益”新業態推動惠民保可持續發展
惠民保大多允許既往癥患者投保,因此,其可持續發展面臨著逆向選擇的問題。即當大家交同樣的保費時,一些健康人士會認為保費過高選擇不參保或不續保,而既往癥人群則會繼續投保,這將導致保費提升或差異化定價,最終甚至有可能使得產品經營難以為繼。
報告指出,解決逆向選擇問題的關鍵是提升健康人群參保需求。“保險+公益”的新業態便是通過結合公益化運行和保險機制,讓政府推動型模式走上可持續發展之路。
這種模式形成了透明可信的公益化運行機制,構建了公益化籌資、公益化管理和公益化使用的完整鏈條,把“花小錢買安心”的個體保險意識和“小投入大善舉”的公益助人精神有機結合起來,強化公益屬性,使保險更可持續。
報告提出,在政府推動型“惠民保”項目的首年,政府網格化推動可以贏得健康人群對項目公益性的信心。在政府“扶上馬”之后,隨著項目的深入開展,能夠長期維系健康人群信任的關鍵措施是推行高標準的賠付率監管舉措,以及保持高透明度等。
報告建議納入創新藥 提高保障水平
此外,報告還提到,惠民保仍存在一些薄弱環節,并提出了三點建議,包括進一步優化頂層設計,提升制度定位;大力推進“保險+公益”新業態向全國復制推廣;優化舉措,提高群眾獲得感等。
報告建議,在資金可承受的情況下,惠民保可將一些未納入基本醫保目錄但治療效果好、臨床價值高的一類創新藥,和采用最新技術的臨床效果好的診療服務項目按一定程序納入到保障范圍。此外,保險公司應持續發展以疾病預防為主的健康管理增值服務,從“診斷、治療階段費用補償”延伸到“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更好發揮產品防大病、管慢病、促健康的作用。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潘亦純
責任編輯:余坤航
投顧排行榜
收起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