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能險大戶轉型記:言行不一的上海人壽 口號多成空話

萬能險大戶轉型記:言行不一的上海人壽 口號多成空話
2019年12月13日 09:15 新浪財經-自媒體綜合

  原標題:萬能險大戶轉型3年記 | 言行不一的上海人壽,轉型口號多成空話

  來源:保財論道

  導讀

  成立次年即盈利的上海人壽,一度引發業內矚目,而隨后,萬能險遭監管、關聯關系碰紅燈,高管學歷造假,產品管理存漏洞等重重問題,更使上海人壽卷入焦點旋渦。

  初期依靠萬能險迅速提升保費規模,通過銀郵渠道嘗到甜頭的上海人壽,盡管近幾年提出轉型,但僅在強監管之下,出現萬能險保費規模短暫下滑的情形。

  之后,是再度回升的萬能險,原地踏步的原保費收入,未顯變化的業務結構、固化的渠道模式,如此看來,上海人壽“聚焦保險行業風險保障本質,專注優化產品結構和渠道多元化建設”的轉型口號,目前,或只是一句空話。

  01

  伴光環誕生,萬能險助首年規模破百億

  2015年,國務院下發《關于加快發展現代保險服務業的若干意見》,上海人壽應勢設立,成為在上海自貿區注冊的首家法人保險公司。

  這家險企從誕生即受監管青睞,2016年原保監會批準4家保險機構開展險資境外投資業務,上海人壽即為其中之一;同年7月,上海人壽拿下稅優健康險試點資格。

  成立首年,上海人壽即依靠萬能險實現規模的快速擴張,在原保費收入達到44.02億元的同時,萬能險保費收入突破百億,次年繼續上行,達到119.94億元。

  隨之而來的即是快速攀升的退保金支出,從2016年的32.43億元,激增至2017年的88.93億元。

  02

  轉型言行不一,業務結構、渠道拓展鮮有成效

  2016年末,上海人壽收原保監會監管函,要求對萬能險進行整改,再加之2017年行業回歸保障,上海人壽開啟轉型。

  “小蘑菇”定期壽險、“覽海菁英醫療保險”等健康險產品推出,上海人壽提出要對業務結構調整提速,打造具有代表性的壽險與健康險的拳頭產品。并強調將聚焦保險行業風險保障本質,專注優化產品結構和渠道多元化建設,增加高價值業務創新。

  效果如何?

  業務結構方面,數據最為直觀。在行業萬能險保費收入整體大跌,輿論以萬能險收入作為壽險公司是不是“聽話”的重要衡量標準背景下,上海人壽打著自己的主意。

  不同于多數進行業務轉型的險企,選擇拓展渠道提升原保費收入占比的模式,上海人壽選擇了“避風頭”,暫時縮減萬能險保費收入,隨后即現反彈。

  2017年,上海人壽萬能險保費收入雖有下行,達到80.49億元,但占規模保費比仍高達55.44%,2018年,上海人壽萬能險保費收入再度回升至百億以上,達到107.21億元。

  只要原保費收入占比達到一定比例,有所提升,即便萬能險保費收入短期內控制有限,也無傷大雅,不妨礙壽險公司發揮保險保障功能。然而,上海人壽原保費收入卻并未提升規模,甚至逆勢而下。

  2017年上海人壽原保險保費收入僅有64.7億元,同比縮減逾4成。2018的原保費收入原地踏步,達到64.08億元,甚至比上年還縮減約6000萬。

  將2018年的上海人壽與2016年對比來看,原保費縮減約4成,萬能險略有下滑,實在稱不上有所轉型。

  透析背后,上海人壽所喊出“多元化渠道”建設也似乎是一句空話。

  從近三年的渠道業務來看,上海人壽依然在堅持銀郵代理這一以中短期保險產品銷售為主的渠道。銀郵渠道并不意味著不能推進保障型保險產品,只是基于這一渠道的特點,在一定程度上已經與中短期保險產品畫上了等號。

  而上海人壽,選擇堅持這一銷售渠道推進業務,無論是原保險還是萬能險,均主要以銀郵渠道為主要銷售渠道。

  2016年至2018年,上海人壽通過銀郵代理渠道實現的原保費收入占比分別為99%、98%、96%。而在手續費與傭金支出中,多數也是用于支付銀郵渠道中的傭金。

  從年報數據來看,盡管上海人壽旗下涵蓋保險兼業代理、公司直銷、保險經紀、保險專業代理等渠道,但對銀郵渠道的偏重,意味著上海人壽其他渠道未有較大貢獻。此外,還有一個信號即在于分支機構的鋪設,展業已四年的上海人壽,仍然僅盤踞于上海。

  03

  盈利維持,短錢長投青睞地產

  也有好處,體現在凈利潤數據。打破壽險業常規7-8年虧損周期,上海人壽在成立第二年即實現盈利,2016年實現凈利潤5929.87萬元,此后兩年盈利態勢也得以保持。

  這與上海人壽在投資端的表現關聯密切。伴隨萬能險占比過高而來的問題,往往呈現于投資端。自成立以來,上海人壽的投資收益表現平穩,2015年至2018年分別為2.31億、23.97億、23.65億、28.39億。

  不同于多數萬能險保費占比較高險企,選擇將資金投向二級市場謀高收益,上海人壽的“短錢”主要選擇了“長投”。2018年數據顯示,定期存款128億元,長期股權投資121.5億元,為其主要資產。

  值得一提的是,房地產是其投資的主要領域,子公司信息顯示,上海人壽旗下已設立昆明錦慧置業公司、上海佳壽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兩家地產子公司,同時投資多家租賃、物業等相關產業公司,今年10月,上海人壽又加碼對昆明置業子公司進行增資。

  其在中保協網站披露的重大關聯交易項目,也多見為不動產項目。數據顯示,2018年,上海人壽投資性房地產期末金額為53.51億元,占總資產比約11%,與58億元的凈資產差額不大。

  青睞房產投資,與股權結構相關,上海人壽目前第一大股東為覽海集團,持股20%,主營投資管理、房地產開發經營等。而在上海人壽的關聯交易中,與覽海集團的交集并不少見。

  繼續深探,上海人壽“股東在增資過程中隱瞞管理關系,股東超比例持股,代持股份”等問題漸漸浮出水面。

  2017年,銀保監會下發監管函,提出上海人壽在“三會一層”運作、關聯交易、內部審計等方面存在問題,禁止上海人壽半年內直接或間接與覽海集團開展關聯交易,包括財務資助、關聯交易等。

  04

  管理不“靠譜”,疏漏頻現

  對于險企而言,手握巨大體量的資金,肩負保障風險的職責,路遙車慢,無論是業務轉型,還是戰略定位,均存調整空間,但這背后,必須有“靠譜”的股東夯實地基,以及“靠譜”的管理層掌舵加持。上海人壽,卻難達此條件,問題相繼暴露。

  2019年以來,上海人壽相繼因“個別產品無法律責任人或總精算師簽字”、“產品備案后銷量為零的數量超過10個”等問題被點名,被指出產品策略不清晰、產品管理存在漏洞等。

  不僅如此,10月,上海人壽高管周秋實因學歷造假,被銀保監會直接公示點名,不予許可其任職資格。而在2018年曾有媒體提出質疑時,上海人壽還曾為其作保。對此,業內直言,這是上海人壽審核環節缺失、經營管理混亂的結果。

  結語

  日前,上海人壽披露業務數據,前3季度保險業務收入同比有所增長,盈利趨勢也得以維持。

  或也正是抱緊“盈利”指標,上海人壽在渠道、分支機構、產品創新方面,都不舍得加大投入。

  只是,若緊守當前經營模式,加之混亂的經營管理,陷入故步自封之態,上海人壽作為一家人身險公司,也就難以發揮風險保障的重義。

免責聲明:自媒體綜合提供的內容均源自自媒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并獲許可。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場。若內容涉及投資建議,僅供參考勿作為投資依據。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責任編輯:潘翹楚

熱門推薦

收起
新浪財經公眾號
新浪財經公眾號

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

7X24小時

  • 01-02 和遠氣體 002971 10.82
  • 12-18 龍軟科技 688078 --
  • 12-18 科安達 002972 --
  • 12-18 神馳機電 603109 --
  • 12-17 華特氣體 688268 --
  • 股市直播

    • 圖文直播間
    • 視頻直播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