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作為虛擬產品,跟冰箱彩電這些工業品完全不同。消費者把保費交給保險公司,這個錢保險公司實際有給付利率,以保費的形式返還給消費者,對應的是儲蓄保費,體現了保費的時間價值。
市場上保險產品眾多,價格千差萬別。
保險公司是不是可以隨意給保險定價呢?保險產品又是如果定價的?
了解這些問題,有助于更好認識保險,避免掉坑踩坑。
●保險與一般工業品定價有何區別?
●預定發生率
●預定費用率
●預定利率
一、保險與一般工業品定價有何區別?
1、品牌對定價的影響不同
工業品定價往往看重品牌溢價,不同的品牌代表不同的品質,也代表不同的定價。
舉個栗子,市場流通的空調設備雖然都符合國家行業標準,但是格力空調代表更節能、更耐用、更省事,因此格力空調附加更多的品牌溢價很合理。
而保險價格主要決定于“保險合同寫的是什么內容”,跟保險公司品牌沒多大關系。
保險作為銀保監會嚴格監管的產品,不用擔心會不會理賠、會不會拖著不履行理賠,《保險法》對于理賠時效有明確規定:
保險公司的品牌往往體現在更多網點、更多廣告、更多銷售隊伍,這只會導致保險價格更高。
保險公司不會因為更多廣告、更多網點而賠多一點,或者提供更高的服務品質。
當某些保險公司宣稱自己是“大品牌、大公司”時,實際在暗示消費者“我們公司保險產品更好,你們快點掏錢吧”,這實際就是胡扯。
2、定價的規則不同
工業品是市場定價,政府不干預,而保險產品定價受到監管,銀保監會對此有明文規定,保險公司只能在規定的框架內定價。
根據2020年1月21日銀保監會發出《中國銀保監會辦公廳關于印發普通型人身保險精算規定的通知》,保險價格主要由預定發生率、預定費用率、預定利率這三項要素決定。
二、預定發生率
保險的本質的風險管理,實際上是與保險公司對賭。
如果風險發生,保險公司賠錢;如果風險沒有發生,保險公司拿走我們交的保費。
1、預定發生率怎么確定?
風險發生的概率,就是預定發生率,這個數據制定是有依據的。
每家保險公司都是依據銀保監會發布的《中國人壽保險業經驗生命表》及《重大疾病經驗發生率表》來制定預定發生率。
這部分對應的保費為風險保費,主要跟風險發生的概率有關,概率越高保費越高。
按照2020年11月5日銀保監會發布的《中國人身保險業重大疾病經驗發生率表(2020)》,年紀越大,患重疾概率越高,50歲患重病概率比20歲增加了18倍左右。
這就是為何過了50歲,一般都不建議購買重疾險。因為價格太高了,不劃算。
重疾險官方規定的28種重疾,理賠占比超過95%,其它重疾的風險概率很低,對應的保費也很低,所以保障90種重疾與保障110種重疾,價格基本一樣,消費者注意不要被忽悠。
如果實際死亡或者患病的概率低于經驗發生率,產生的盈余保險公司稱為死差益,反之為死差損。
2、風險疊加,風險保費也會增加
舉個例子,重疾險除了提供重癥、中癥、輕癥這些基本保障,往往還有一些可供選擇的附加保障:少兒特疾、成人特疾、女性特疾、身故責任、癌癥二次賠付、心血管二次賠付、多次賠付、分組,等等。
這些附加保障,對應的是不同的風險發生率。
如果選擇附加一項或多項保障,意味著風險概率增加,保費也會增加。
舉個栗子,下圖右邊增加了惡性腫瘤保險金,風險概率增加了,保費也增加了1129元。
下面右側增加了身故責任,保費相應增加2017元。對比起來,身故責任比惡性腫瘤更貴,換句話說,身故責任的風險概率更高。
三、預定費用率
預定費用率由運營成本、傭金及利潤三部分構成,對應的是附加保費。
保險產品從研發、發行、管理及理賠,都需要成本,需要支付人員費用、寫字樓費用、水電,等等。
保險產品通過渠道發行、營銷,需要支付傭金。
某**安保險公司旗下有170萬銷售,這170人的房貸車貸、日常柴米油鹽怎么辦?就是靠傭金,這可是很大筆支出。
保險公司也不是慈善機構,需要獲得利潤,需要給股東合理回報。
如果實際費用率低于預計,所產生的盈余保險公司稱為費差益,反之稱為費差損。
保險公司為了盈利,是否可以隨意設定預定費用率,把成本都轉移給消費者?
答案是不可以。
銀保監會為了防止保險公司牟取暴利,對于預定費用率有明確監管。
銀保監會在《中國銀保監會辦公廳關于印發普通型人身保險精算規定的通知》中明確規定:壽險、健康險、意外險預定費用率不得超過35%,年金不得超過16%。
四、預定利率
從這點來看,保險確實比很多行業公道。
為什么消費者沒有看到這部分保費呢?
對于重疾險、壽險等保險來說,這部分保費已經在支付保費時體現了,本來應該1000元,考慮預定利率的作用,實際只要支付800元。
對于年金來說,則體現在可領取的年金上。
預定利率越高,保費越低,或者年金險可領取的年金越高。
保險公司為了占領市場,是否可以隨意提高預定利率呢?
不行。
銀保監會為了防范保險公司經營風險,對于預定利率有明確劃限,目前要求不得超過3.5%。
保險公司用客戶的保費進行投資,如果實際收益高于預定利率,保險公司稱為利差益,反之為利差損。
保險公司是否盈利,主要靠利差益。
比如2015年開始的寶萬之爭,前海人壽利用保費在二級市場購買萬科股份,賺取幾百億元,這就是利差益。
從上面分析可以看出,構成保費的預定發生率、預定費用率及預定利率都受到銀保監會牢牢監控,銀保監會真是操碎了心,點贊。
同時也可以看出,保險的定價比任何其他產品都要來得透明、靠譜。
問題回到源頭,同樣是重疾險,為何有的保費上萬,有的只要三、四千元,主要有三個原因:
1、提供的保障不一樣
有的重疾險是純重疾險,只提供重癥保障,有的還提供中癥及輕癥保障。
除此之外,有的重疾險還提供身故及全殘保障,以及多次賠付并且不分組。
這些保障對應不同的預定發生率,多種風險疊加,所以保費相差會比較大。
2、費用率引起的保費差別
雖然銀保監會對于預定費用率設置了封頂線,比如重疾險為35%,但是并沒有規定最低值,保不定有一些保險公司為了搶占市場,采用比較低的費用率,比如5%,甚至更低。
另外大公司有龐大的銷售隊伍,龐大的營業網點,經常打廣告,呈現出來的費用率就比較高。
保險行業的大公司比如某**安、某**壽,旗下產品總體比較昂貴,是有緣由的。
3、預定利率對保費的影響
有的產品設置的預定利率比較低,保費就比較高。有一些保險公司為了更好回饋客戶,設定的利率比較高,對應的保費就較低。
希望通過本文,消費者對于保險價格機制的奧妙有所認識,不要為表面的價格所忽悠。
有的產品賣得貴,拼命說一分錢一分貨,自家產品如何如何好,卻不說產品費用率比較高。
有的產品價格便宜,瘋狂壓低價格,把價格當做營銷噱頭,卻不說保障缺失。
不管怎么樣,保險公司都不會做虧本買賣。
消費者可要擦亮眼睛哈,不掉坑不踩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