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陳晶晶 北京報道
日前,復星聯合健康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復星聯合健康保險”)股東迪安診斷(300244,股吧)(300244.SZ)公告稱,根據中國銀保監會《保險公司股權管理辦法》相關規定,復星聯合健康擬調整增資結構,已向中國銀保監會撤回增資方案。
《中國經營報(博客,微博)》記者注意到,上述增資計劃中,復星聯合健康保險大股東——上海復星產業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復星產投”)持股比例擬達到33.33%,而這一數據是監管規定的險企單一股東持股比例警戒線。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2018年9月,復星聯合健康保險亦曾發起過一輪增資,其中,復星產投持股比例擬提高至33.05%,最終該增資不了了之。
針對兩次增資被否的具體原因,本報記者曾聯系復星聯合健康保險,不過,其相關負責人表示不接受采訪。
需要指出的是,增資對復興聯合健康保險頗為急迫。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三季度末,復星聯合健康保險實際資本僅為3.41億元,負債端與資產規模差距不斷縮小,若不能及時增資,其業務或受到影響。
兩次增資未成行
在2019年5月的增資計劃中,復星產投與迪安診斷擬合計出資2.08億元,其中,復星產投出資1.56億元,持股比例由20%提高為33.33%,迪安診斷出資5200萬元,持股比例由8%增加至12.12%。
據迪安診斷公告,復星產投董事長陳啟宇,2017年7月17日至2019年2月19日,曾擔任迪安診斷董事。另外,在迪安診斷2019年三季度報告中,復星國際旗下上海復星平耀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持有迪安診斷500萬普通股,是迪安診斷前10名無限售條件股東之一。
根據中國銀保監會頒布的《保險公司股權管理辦法》,單一股東持股比例不得超過保險公司注冊資本的三分之一; 股東與其關聯方、一致行動人的持股比例合并計算。這意味著按照上述增資方案,復星產投與迪安診斷二者持股比例將達到45.45%,從而超過監管規定的單一股東持股比例警戒線。
此前,2018年9月,復星聯合健康保險擬將公司注冊資本金由5億元增加至8.85億元,由復星產投、宜華企業(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宜華集團”)兩家公司認購。復星產投持股比例擬提高至33.05%,因此,復星產投與迪安診斷雙方持股比例合計將為37.57%;而新股東宜華集團認購1.925億股,持股21.75%,同時宜華集團為復星聯合健康保險現有股東廣東宜華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關聯方和一致行動人,二者合計持股將為32.77%。不過,此次增資最終沒有下文。
“醫加保”困局
事實上,前后兩次增資行動,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復星聯合健康保險對資金的渴求。
迪安診斷2019年5月的一份增資公告亦指出,復星聯合健康保險增資一方面是減輕自身資金成本壓力,增強核心競爭力,同時,也為實現迪安診斷“大健康”的戰略目標。
記者注意到,復星聯合健康保險償付能力充足率下滑明顯。2019年三季度末,其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與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158.07%,較2019年一季度末下滑了13個百分點。
2019年三季度末凈現金流為-1132萬元,與二季度末現金流為3.51億元,差距較大。三季度末,其綜合流動比率在3個月內、1年內、1~3年內、3~5年內皆為負,其中,3個月內綜合流動比率高達855.84%。
此外,在2018年年度報告中,復星聯合健康保險也稱,公司初創階段現金流特點,實際凈現金流、綜合流動比率(一年內)部分季度無法滿足風險綜合評級。
多位接受本報記者采訪的業內人士認為,復星聯合健康保險的資金困局與其現有的投保模式不無關系。
據了解,復星聯合健康保險是業內少數幾家試水“醫加保”模式的保險公司。
業內人士認為,帶病人群投保健康險,其賠付風險比健康人群賠付風險大,一旦出現集中賠付,保險公司將面臨賠穿的代價,目前大部分保險公司并不敢輕易嘗試。
據了解,復星聯合健康除了開發健康人群可投保的產品外,還專門與健康管理公司推出了患有艾滋病、乳腺癌、肝癌等人群可投保的一系列醫療險產品,聲稱通過健康管理降低疾病發生率,控制醫療費用支出,降低理賠。
數據顯示,在賠付上,2017年,復星聯合健康保險賠付支出為 300萬元,到了2018年,增長10倍至3372萬元。另一方面,其運營費用支出也越來越大。2017年手續費及傭金支出、業務及管理費合計為1.18億元,到了2018年則大幅增長328%至5.07億元,占全年保費收入比例達到97%以上。
“監管規定,健康保險產品提供健康管理服務,其分攤的成本不得超過凈保險費的20%。如果是通過與其他機構合作的方式,而不是復星聯合健康自身掌握的醫療機構資源,實際上是很難控制好健康管理成本的。”象聚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許建坤認為。
展業規模或受限
截至2019年三季度末,復星聯合健康保險資產總額15.76億元,負債總額12.35億元,實際資本不斷減少,僅3.41億元。其3.41億元實際資本不僅在7家專業健康險公司中排名最后,還在整個壽險行業(除去無法正常展業的公司)中排在末尾。
眾所周知,保險公司是負債經營的企業,除了應具有與其風險和業務規模相適應的資本金外,還要持續保持足夠的償付能力來滿足理賠、兌付和退保支出。
此前,業內特殊案例中法人壽,注冊資本金一直為2億元,資本金長期未得到補充,償付能力遠低于監管要求水平,資本金已消耗殆盡。由于增資計劃遲遲沒有實現,導致中法人壽目前只能通過向股東借款維持日常運營,業務已經停滯。
重要的是,健康險業務正在成為當前行業焦點,但處于規模快速擴張的初級階段,行業競爭主要以搶占市場份額為主。實力雄厚的上市龍頭險企將商業健康保險視為拉動業務增長、價值提升的重要手段,不斷開發核心健康保險產品,加強健康險業務發展。
據了解,昆侖健康險、平安健康險、太保安聯健康3家健康險公司均發布了增資計劃,其中,太保安聯健康和平安健康險分別增資10億元和3億元。
此外,各路資本也對健康險領域虎視眈眈。數據顯示,今年第三季度醫療健康領域共發生323起融資事件,融資總額為620億元人民幣(約87.4億美元)。康語、優加健康、諾慧醫療等一些健康醫療服務平臺,今年已經完成千萬融資。
未來,增資困局和頗為燒錢的“醫加保”模式之下,復星聯合健康保險何去何從?本報記者將繼續關注。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