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重磅】外資險企“醒了”?五個月內,市場份額兩次破10%!
來源:保險秘聞
作者:婷婷、菡怡
用“揚眉吐氣”來形容外資險企近來現狀一點不為過。隨著2018年對外開放力度持續加碼,外資保險公司的發展速度和市場份額,雖波動猶存,但整體走出了漂亮的“上揚線”。繼去年12月首次打破個位數的占比“魔咒”后,6月30日,北京商報記者獨家獲悉,今年前5月,外資險企增速繼續提升,其5月單月業務收入高達317.89億元,市場份額再次突破10%,創下年內新高。外資險企高速發展現象背后成因幾何?其未來發展是否會繼續保持上揚走勢?國內險企又該如何縮小與國際水平的差距,應對全球化的發展浪潮?

時隔五月 再現兩位數占比
28年風雨歷程,外資險企低份額“魔咒”正在逐漸打破。短短五個月,外資險企市場占比便實現了兩次兩位數戰績,超過以往數年的市場份額。
一組同業交流數據顯示,2020年前五月,外資險企1638.10億元,市場份額7.10%,同比上升0.25個百分點。而從單月市場份額來看,5月,外資險企保費收入達到317.89億元,市場占比為10.01%。這是繼去年12月,外資險企市場份額實現10.52%后,再一次破10%。
對于外資險企市場份額在5月的顯著提升,中國社會科學院保險與經濟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向楠認為,一方面,中國政府在推動落實各項對外開放承諾和政策,而這些措施在保險業的反映較快、較明顯,同時外資公司也在積極拓展市場;另一方面,由于“開門紅”因素,外資險企的市場份額一般在年末高于年初,而疫情造成今年“開門紅”延后,這一定程度上也造成外資險企到5月才“發力”。
而在市場人士看來,五個月內,占比兩次破10%也釋放出外資險企走強的信號。自1992年友邦保險在上海設立分公司,保險業對外開放正式起航,外資險企揮之不去的難題便是上次份額低位徘徊。
“由于本土經驗匱乏,外資險企入華后出現‘水土不服’現象,即便是機構數量穩步增長,但市場份額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一直在5%左右徘徊?!蹦惩赓Y險企負責人表示。統計數據也顯示,2004年至2017年,外資保險公司保費收入從97.94億元增至2140.06億元,市場份額占比從2.27%增至5.85%。
不過,自2018年以來,銀保監會相繼推出多項開放政策,作為對外開放的“排頭兵”,保險最先感受到風向,外資險企更是聞風而動。
北京商報記者梳理發現,近兩年外資險企業務的增長趨勢非常明顯。雖然一直有所波動,但是外資險企市場份額呈現出整體增長的趨勢,2018-2019年外資險企的保費同比增幅分別為10.01%、29.86%。今年前5月,外資保費收入增速為9.46%,再次超過中資險企增速。從市場占比看,2018年外資險企市場份額破6%,2019年突破7%。
對此,王向楠分析稱,外資從股權、地域、產品服務等各方面積極進入中國保險市場,同時中國保險業也在積極深化開放和改善營商環境,內外共同發力,帶來了近三年外資險企市場份額的波動上升趨勢。考慮到中外雙方的意愿、外資在一些方面的比較優勢,以及主要經濟體的開放程度,他認為這種趨勢會繼續延續下去。
增資落子 “洋鯰魚”加速入場
近期,在政策頻吹東風下,國際巨頭頻頻示好,而國內保險市場亦“聞弦歌而知雅意”,增資入股頻頻落地的同時,外資獨資公司也相繼浮出水面。
統計發現,截至目前,共有20余家外資險企獲批增資超150億元。其中,外資再保險公司可謂是頻繁“發力”。5月12日,德國漢諾威再保險股份公司上海分公司增加注冊資本15.60億元,增資后該公司注冊資本由25.45億元增加至41.05億元,這是該公司在不到一年時間內的第二次增資;而今年4月,瑞士再保險公司北京分公司注冊資本由3億元增加至13.55億元。
對此,銀保監會表示,國外再保險機構更加重視并長期看好中國再保險市場發展,紛紛加大對中國市場投入,申請開設機構,增加資本實力,以適應中國市場發展需要,提升在華業務發展能力。
除了外資再保險公司外,亦有國際巨頭看準國內保險市場,參與國內保險公司募資計劃。6月9日,全球再保巨頭慕尼黑再保險集團旗下的德國安顧集團股份公司斥資8.82億元,增資入股泰山財險。
彼時,安顧中國首席執行官思勇明表示,此次戰略投資泰山保險標志著安顧集團正式進入中國財產險市場,是對集團現有在華的人身險及健康險業務的有益補充,在華布局再進一程。
增資擴股的同時,外資巨頭也在頻頻“落子”。今年1月16日,全球最大保險和資管集團之一的德國安聯保險集團旗下的安聯(中國)保險控股有限公司正式揭牌,成為中國首家外資獨資保險控股公司;6月19日,友邦上海分公司改建為獨資人身保險公司的請求獲得銀保監會批準,這意味著我國首家外資獨資人身險公司誕生。
對此,友邦集團首席執行官兼總裁李源祥表示,獲批設立外資獨資人身險公司,與友邦自92年“返鄉”以來推動中國保險業的初心一脈相承。與此同時,多家業內人士認為友邦“分改子”將大大有助于其在內地的機構擴張,有望開啟未來長達至少五年的高增長階段。
最新數據也顯示,截至2019年二季度末,境外保險公司在我國共設立59家外資保險法人機構和131家代表處。
緊盯國內“藍?!笔袌?nbsp; 欲分得一杯羹
為何外資險企對國內保險市場如此青睞,王向楠解釋稱,相較大部分中高收入經濟體,中國保險市場的增速較快,外資的市場份額偏低。
與此同時,瑞士再保險研究院發布的 sigma 報告也指出,中國和亞洲新興市場依然是保險業增長的引擎,中國極有可能在 2030 年代中期成為全球最大的保險市場,預計自 2020 年起未來十年間,中國非壽險保費的年均實際增長率將達到 7.4%;預計未來十年間,中國壽險保費年均實際增速將達 9.1%。
在中國保險市場持續增長的態勢以及中國政府全面開放的政策下,中國保險市場顯然是一片藍海。多名保險觀察人士分析稱,外資的引進將帶來國際險企的資金技術資源和管理經驗等,滿足國內保險市場發展的提質提量需求,在促進國內保險市場競爭,激發保險市場活力方面有著重要的作用。
王向楠也指出,根據最新數據,2018年在參與統計的世界88個主要經濟體中,中國內地的保險密度僅有2724元,保險深度僅有4.22%,分別排第44位和第38位,分別不及世界整體水平的六成和七成。
“目前由于監管政策導向的變化,‘規模至上’成為市場主體普遍的發展手段,造成市場競爭異化,大多數市場主體經營持續虧損?!皣鴦赵喊l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保險研究室副主任朱俊生表示,在市場的眾聲喧嘩中,大多數外資公司則由于產權的有效約束、股東的審慎經營理念、面向全球市場的統一業務標準等,能夠恪守保險經營的一般規律,較好地發揮了保險的長期保障與風險管理功能,很大程度上為中資保險公司的轉型發展提供了較好的參照。
在朱俊生看來,開放政策落實后,外資保險業務、尤其是壽險業務將加快發展。隨著外資保險公司對中國保險市場滲透度的提升,其審慎經營理念的影響將逐步擴大,在長期保障業務發展方面的經驗將會外溢,從而會促進中國保險市場的轉型與高質量發展。
免責聲明:自媒體綜合提供的內容均源自自媒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并獲許可。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場。若內容涉及投資建議,僅供參考勿作為投資依據。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責任編輯:潘翹楚
熱門推薦
收起
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