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保險機構應用區塊鏈的憧憬與困惑
面對區塊鏈技術在金融領域的應用日益廣泛,保險公司這個領域的布局也不甘弱后。
銀保監會財險部主任李有祥在11月4日舉行的首屆陸家嘴國際再保險會議期間表示,銀保監會將通過完善監管制度、優化交易方式,推動再保險業發揮價值,其中包括鼓勵再保險業利用先進的互聯網區塊鏈技術,試點新型的交易結算模式等。
此前,由中國銀保信聯手部分險企打造的首個保險領域行業級區塊鏈——中國銀保信行業信息聯盟鏈已實現在電子保單托管平臺等業務場景的應用落地。截至9月底,其累計托管的電子保單達到400多萬份。
近日普華永道統計發現,當前全球正在探索的區塊鏈應用場景里,逾20%與保險相關。原因是將信任視為核心價值主張的保險行業,與具備不可篡改特性的區塊鏈技術能形成互補,由此令保險業態出現一系列顛覆性改變。
一位保險公司IT部門主管指出,目前,他所在的保險公司已將基于區塊鏈的理賠流程優化,列入重點技術研發項目。
原因是區塊鏈分布式記賬、不可篡改、可溯源等特點,一方面可以聯合醫院、醫療機構、保險公司對用戶醫療開支與理賠金額進行逐一確認,大幅降低以往理賠環節的人工操作成本;另一方面保險公司與用戶也能時時了解確認保險理賠范疇與具體金額,避免因理賠額理解不同產生糾紛。
然而,基于區塊鏈的保單理賠流程優化正遇到新的挑戰。一是區塊鏈技術在高并發性能方面明顯不足,即它在同一時間只能處理6-8件理賠案例,一旦理賠案例在同一時間超過10件,整個系統就會招架不住;二是部分醫院與醫療機構對接入區塊鏈平臺提供并確認醫療單據心存顧慮,導致整個系統運營效率不如預期。
前述保險公司IT部門主管介紹,比如眾安保險已自主研發高性能、高擴展的通用性區塊鏈協議Annchain。然而,如何讓保險產業鏈各個參與方在區塊鏈+保險生態構建過程達成共識,以此提供真實全面的數據信息,仍然是一大難題。
理想與現實仍有差距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多方了解到,歐美保險機構已積累大量區塊鏈應用心得。比如2016年英國勞合社承保了由SafeShare公司運用區塊鏈技術對優步(Uber)的實時保險服務,同年安聯集團開始使用基于區塊鏈的智能合約處理巨災互換和巨災債券交易,將業務結算時間從原先的數月縮短到數小時。
相比而言,國內保險公司對區塊鏈的使用,主要聚焦在積分管理、電子保單托管等特定場景。
究其原因,是區塊鏈底層技術研發主要集中在歐美國家,因此西方國家保險機構通過直接投資區塊鏈底層技術研發企業,直接有針對性將區塊鏈底層技術嫁接到各類保險業務身上;而國內保險公司注意到區塊鏈技術部署成本偏高、高并發性能不夠強等問題,先將區塊鏈技術應用在某些特定服務場景。
“但這不等于中國保險公司對區塊鏈的應用,就弱后于海外保險機構。”上述保險公司IT部門主管指出,目前他們與部分海外保險機構都在做同一件事,即嘗試借助區塊鏈技術優化保單理賠效率。
以往,被保險人要向保險公司申請醫療理賠款,需要手機大量診療單據與資料,再由保險公司理賠部門逐一審核再敲定最終的理賠款,其間耗費大量人力物力。若診療單據資料不全,被保險人與保險公司理賠部門還得“重復工作”,導致理賠流程繁瑣且效率低下。但在區塊鏈技術應用下,被保險人、醫療機構、醫院與保險公司只需在區塊鏈平臺逐一確認診療單據與資料的真實性、具體金額與醫療用藥過程,保險公司理賠部門就能很快走完理賠流程,大幅節省各方時間與精力,且被保險人直接確認理賠金額,也不會因保險公司少賠錢而產生糾紛。
不過,理想很豐滿,但現實卻格外骨感。
在相關區塊鏈+理賠流程模擬運行環節,他發現整個系統在同一時間只能處理6-8件理賠,無法實現規模化運營。更重要的是,保險公司內部也注意到,與眾多醫院簽訂了醫療數據共享合作協議,很多保單用戶的診療資料數據開銷很快傳輸到保險公司后臺,作為保單先行賠付的重要依據,因此區塊鏈技術反而顯得“多此一舉”。
一家海外保險公司業務創新部門人士透露,保險公司將用戶所有保單(意外險、壽險、健康險、醫療險以及加保保單)都納入一個區塊鏈平臺。若發生理賠事件,保險公司與用戶能迅速確認哪些保單被使用,保單余額還剩多少,是否有必要根據病情等因素追加相應的慢病診療保險等,作為保險公司圍繞用戶全生命周期與生活狀況變化提供增值服務的一項重要手段。“目前這類基于區塊鏈的智能保單已在海外高凈值人群得到推廣,若區塊鏈高并發等性能問題能得到更大程度解決,未來海外保險公司就會將這類服務延伸到大眾階層。”
新型保險品種研發 依然“路漫漫”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區塊鏈在商品溯源、教育、醫療等領域的應用日益廣泛,越來越多保險公司正悄然嘗試研發相應的新型保險產品。
上述保險公司IT部門主管透露,此前他曾參與一個精準扶貧項目的新型保險產品流程設計。具體而言,當地政府聯合金融科技機構通過區塊鏈技術,對當地特色農產品各個生產環節進行溯源以確保農產品高品質,但他們目前遇到的一大問題,是物流環節流程偏長導致部分農產品品質下降,因此當地政府一方面著手改善提升物流效率降低農產品品質損耗,另一方面希望引入保險對農產品高品質提供“增信”,若消費者買到品質不佳的農產品,則可以由保險公司給予一定額度補償。
目前,他們正在研究如何將保單動態風險定價機制嵌入到這個區塊鏈平臺,通過對當地農產品各個生產環節與產品銷售路徑進行溯源,給予合理的承保風險報價。
記者多方了解到,其實這類基于區塊鏈應用的新型保險品種已在國內悄然興起。此前中國人保借助區塊鏈技術探索養牛保險的管理模式,構建基于區塊鏈的養殖業溯源體系,開展“人保V盟”區塊鏈項目。
然而,當前多數國內保險公司仍側重通過區塊鏈技術先對農產品種植與畜牧養殖各個環節進行溯源,相應的新型保險險種面世步伐似乎慢了一拍。
“主要原因還是進入區塊鏈平臺的數據源真實性問題還有待解決。”這位保險公司IT部門主管表示。通過多方考察,他們發現要確保數據源真實可靠,保險公司需要先將數據輸入端的命令“寫死”,從而確保農戶不能“弄虛作假”,與此同時保險公司還需要不定期邀請農業種植工人、農業監管者、農場主、農戶與第三方機構對數據真實性進行多方驗證,確保數據源萬無一失。但這導致整個保險品種運營成本居高不下,稍有不慎就會出現承保虧損。
責任編輯:趙子牛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