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華夏時報
作者:吳敏
隨著四季度償付能力報告的披露,申能財險首個經營年度業績狀況也得以被外界知曉,該公司去年全年巨虧24.57億元,在整個財險行業墊底。
“作為新設立的財險公司,首年出現虧損也在情理之中,一方面是因申能財險受讓天安財險資產包導致對應的保費與準備金的風險暴露上升。另一方面,該公司車險業務占比過高導致承保虧損。”中國(香港)金融衍生品投資研究院院長王紅英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該公司需要壓縮車險業務,盡可能去發展農業保險、家財險、基建類保險等,才能實現業務和利潤的雙重提升。
的確,背靠實力雄厚的股東,申能財險的業務收入仍然倚重車險,去年該公司車險業務占比超過七成。在馬太效應凸顯的財險市場,申能財險如何殺出重圍受到外界高度關注。
去年虧損24.57億元
申能財險的前身是天安財險。回溯來看,2020年7月,原銀保監會正式對華夏人壽、天安財險、天安人壽、易安財險4家保險機構實施接管。
此后,被接管的保險機構相關風險處置情況陸續揭曉。比亞迪獲批以36億元受讓易安財險全部股份,易安財險更名為比亞迪財險;中央匯金、中國保險保障基金分別出資265.6億元、66.4億元,持股80%、20%,獲批成立中匯人壽,承接天安人壽;九州啟航股權投資基金、中國保險保障基金分別出資339億元、226億元,持股60%、40%,獲批成立瑞眾人壽,承接華夏人壽。
相比之下,天安財險的風險處置工作則稍顯曲折。2022年6月,天安財險通過上海聯交所以公開掛牌的方式對外轉讓保險業務資產包,包括天安財險的資產、負債及保險業務,掛牌轉讓底價為21.14億元,但首次掛牌因無人摘牌而流拍。同年7月8日,天安財險二度掛牌,相較于首次掛牌,轉讓底價打九折報19.02億元。彼時,坊間開始傳申能集團擬收購天安財險股權。
2023年1月,市場監管總局企業名稱申報登記公告顯示,核準了一家名稱為“申能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的公司,核準文號為:(國)名內設字[2023]第120452號。隨后的9月,金融監管總局批復同意申能投資等8家單位共同發起籌建申能財險。
2024年1月16日,申能財險正式成立,注冊地在上海,注冊資本100億元。去年9月,申能財險獲批受讓天安財險的保險業務,天安財險也正式退出歷史舞臺。10月1日,申能財險完成對天安財險保險資產的受讓,包括但不限于保單賠案、信息系統、員工隊伍、機構網點等,同時繼承、延續了既往的承保、理賠與服務經驗。
2024年第四季度,申能財險正式開始經營保險業務。從該公司披露的第四季度償付能力報告來看,其實現保險業務收入35.11億元,實現凈利潤為-24.57億元。其核心及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均為306.51%,較上季度末下降5414pt,其中實際資本環比下降33pt,最低資本環比上升1145pt。
對此,申能財險方面在報告中坦言,實際資本66.93億,較上季度減少33.41億,主要由于受讓天安財險資產包后增加商譽及其他非認可資產所致。最低資本21.84億元,較上季度增加20.08億元。其中,保險風險最低資本較上季度末上升20.68 億元,主要由于受讓天安財險資產包中的保險業務與新業務的規模增加,其對應的保費與準備金的風險暴露上升。
申能財險方面表示其股東具有較強的企業綜合實力和資源稟賦優勢,使申能財險具有較為充足的償付能力和風險抵御能力。
車險占比超七成
申能財險股東背景十分雄厚,其中除臺州市國有資產投資集團之外,其余7家公司均為上海國資控股公司,分別為申能投資、上海國際集團、上海臨港園金投資有限公司、上海臨港新片區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申能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國投資本管理有限公司以及百聯集團有限公司。
其中,申能投資是申能財險控股股東,持股比例為45%,該公司為申能集團全資子公司,而申能集團是上海“老牌國企”,由上海市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出資監管的國有獨資企業集團。
“申能集團是一家涉足電力、燃氣等實業的大型企業集團,能夠給新成立的申能財險帶來股東業務支持,為公司保險業務發展提供支持。”首都經貿大學農村保險研究所副所長李文中在接受《華夏時報》采訪時曾指出,申能集團還擁有券商、保險、銀行、資管等多張金融牌照,這又能夠在保險資金運用方面與申能財險加強合作,提升投資能力與收益水平。
不過,從償付能力報告來看,申能財險的收入絕大部分來源于車險。2024年,申能財險簽單保費總計35.11億元,其中車險簽單保費為25.60億元,占比高達72.91%。其綜合成本率為105.33%,綜合賠付率為70.87%。處于賠本賺吆喝的狀態。
在馬太效應凸顯的財險市場,中小公司車險承保虧損已是常態。究其原因,李文中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車險綜合改革進一步壓縮了中小險企車險業務的盈利空間。同時,車險市場競爭加劇,車險業務本身又具有明顯的規模經濟特征,中小公司在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此外,車輛維修成本上升以及大的災害事故頻發都對公司車險業務的經營帶來影響。
王紅英亦告訴本報記者:“我國財險市場馬太效應嚴重,消費者更傾向于購買品牌信用好、規模大、服務好的大型保險公司產品。而申能財險作為新設機構,其在品牌建設、業務運營和產品方面處于弱勢地位。”
北京排排網保險代理有限公司總經理楊帆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當前車險市場競爭日趨白熱化,消費者需求的多樣化和個性化也對財險公司的產品和服務創新提出了更高要求。作為新晉財險公司,申能財險需要加強風險管理和賠付控制,以減少虧損。另外,市場開拓和品牌建設也至關重要,可以通過提升服務質量和創新能力來吸引和保留客戶。

責任編輯:秦藝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
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