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較高傭金刺激下,中介或會誘導投保者過分關注回報。醞釀中的改革可能涉及多方面,例如設立演示利率水平上限、中介人酬勞結構,以及推出比較平臺等
文|《財經》特派香港記者 焦建
編輯 |?蘇琦
在當地涉及分紅業務的新造(新投保)保單保費創下新高之際,中國香港特區保監局正醞釀一系列監管新政策,涉及投保“售后服務”等內容。
按照該局相關人士近日透露的最新政策趨勢,為加強對分紅保單的銷售監管,該局建議引入多項新安排,包括為銷售保單利益說明文件的“演示利率”(當地俗稱預計收益)引入上限、設立一站式平臺展示保單分紅實現率,以及檢討中介人傭金的薪酬架構。
相關改革針對的內容,是當前當地部分保險公司在銷售相關產品時,未能實現“公平待客”原則,因此“有必要作出檢視”。此外,因中國內地與中國香港近年來不斷加強各方面交往,相關保單的購買者身份亦需要重新定義。
以后者為例:當地監管部門從2005年起收集和整理內地居民以旅游訪客身份在港投購保單的數據。當時將內地訪客定義為持往來港澳通行證(即雙程證)或中國護照來港的內地居民。但隨著一系列政策調整,不少新來港人士尚未放棄內地居民身份,他們仍被視為內地訪客。為有針對性制定更清晰政策,這一方面的數據就被認為有進一步明晰的需要。
在此基礎上,新政策可能主要針對的產品,則是當地受到市場追捧的分紅保單產品(終身壽險、危疾及醫療保險)。以2024年前三季度的最新相關統計數據為例:分紅業務的新造保單保費在同比上升15.7%后,已達到1414億元(港幣,下同),占長期業務(1620億元)的比例(不包括退休計劃業務)逾83%。
內地人士赴港以非整付方式支付進行投保,近年來一直是當地相關保單業務的主力業務構成之一。但2024年前三季度,這一人群的新造保單保費為466億元,同比輕微下降0.4%。但只計算第三季度,則相關數字則為169億元,同比增加12.7%左右。
在深港間開展相關咨詢業務的一位行業人士對《財經》解析:因相關投保需要內地人士親自到港,疫情后業務出現高峰,造成較高的基數是一方面。投保同比數字下降,也要考慮季節性及服務因素。
所謂季節性因素,同樣與投保需親自到港有關,例如在農歷新年假期及暑假期間相關數字會比較集中。考慮到這一方面,前述香港保監局人士表示,會將有關業務統計數字的公布頻率,由每季度一次改為每半年公布一次,預計從今年首季起實施。
在服務方面,受益于地理位置較近且服務多元等因素,中國香港保險業的部分相關業務,近年來曾被形容為“躺賺”。以年期可能長達數十年的分紅保單為例,其保險中介人的傭金提取模式為“前置式”,即投保人在客戶投保的第一年已收取最高可達九成的傭金。
與市場較為“卷”的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采用較低上限值相比,中國香港的這一數字被認為較高,因此曾有相關呼聲指出應降低至六成左右。
目前的相關安排,其實也被認為會給保險“售后服務”帶來一定影響。以分紅保單為例,其分紅值受保單結構及市場環境影響較大,而紅利并非保證派發。在較高的傭金刺激下,中介人可能會誘導投保者過分關注回報。
但據《財經》記者了解,當地保險銷售涉及代理、經紀、銀保、直銷等眾多不同渠道,傭金結構也因此有所差異,不能一概而論。
按照香港保監局執行董事(長期業務)呂愈國近日的解析,“分紅保單演示利率包括保證回報和非保證回報,后者取決于保險公司投資和經營情況,最壞情況可以是零。個別人士以很高預期回報吸引客戶投保,有可能違反公平待客原則。有需要就演示利率設立上限,希望投保人在合理期望下投保。”
按照其透露的具體改革內容,相關政策可能涉及多個方面,例如設立演示利率水平上限、中介人酬勞結構,以及推出一站式分紅實現率比較平臺等內容。計劃在今年內確定建議措施內容并作出公布。
所謂演示利率水平上限,將與分紅保險的售前告知有關,主要將反映保單持有人實際可獲得的回報。而其厘定方法,則會參照當地現有保險產品加上分紅實現率,以及保單資產配置比例及回報等一籃子因素。上限至少每年檢視一次,隨投資市場的變化而進行更新。
前述人士也解析稱,推動改革將涉及多個方面的因素。例如隨著中國香港積極建設國際保險樞紐,近年來當地保險市場開始出現大量的保單種類,涉及不同貨幣。但各種貨幣保單的收益率有所差異,是逐一設置還是優先給港元及其他貨幣保單設置需要考慮,還要考慮應否規定何種收益率屬于樂觀、相對悲觀等。例如近期美元升值,“內地人到港購買美元保單的積極性就增加了不少”。
所謂比較平臺,則也與分紅保險的“售后服務”有關。按照當地監管部門的要求,從2017年起保險公司必須公開分紅保單非保證回報的實現率。但就實際的執行情況來看,這些數字目前由各保險公司獨立公布,難以進行綜合比較。
因此市場人士大多預計:如經保監局等相關部門真能全面搜集數據并進行整合公布,可被認為是有利于投保者的一大利好,這也將進一步加強中國香港保險行業的競爭力。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
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