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慧保天下
自從實施車險綜合改革以來,財產保險行業,特別是車險業務,逐漸進入了一個高質量的發展階段。這一階段的顯著特征可以用一個字來概括——“穩”。一是增長穩,財險市場保費增速始終保持正增長態勢,雖然增速有所下滑,但穩定性尤為突出;二是盈利穩,自車險綜合改革以來,車險承保效益一直表現良好,而長期虧損的非車險業務近年來也顯示出改善的跡象。
不過,“穩”字當頭的財險業并沒有因為步入高質量發展階段而徹底解決所有問題,事實上,不少行業頑疾仍存,且短期內并無根治之法,逐步化解這些問題,在此基礎上,達成更高質量的發展因而成為2025年財險行業必須直面的課題。
為了解行業核心動向,2024年12月27日,“慧保天下”在京舉行“2024財產險/人身險年終策略閉門研討會”,兩場閉門會議,六十多位來自財險公司、壽險公司、保險中介公司的高管蒞臨現場,并圍繞2024/2025年行業關注的熱門話題進行了主題分享,以及深入的交流討論,有理論分析也有技術探討,有共識也有分歧,有樂觀也有悲觀,但各種觀點、情緒碰撞之下,最鮮活的財險業、壽險業當下最核心的問題得以呈現在與會者面前。本文根據“2024財產險年終策略閉門研討會”而作,作為系列文章開篇之一,總結八大趨勢,基本代表了當下財產險公司高管們的共識。
01
內因外因具備,高質量發展是監管意愿,也是財險公司意愿
指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于2024年12月6日印發《關于強監管防風險促改革推動財險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提出二十條具體措施,旨在推動財險業高質量發展,該方案也因此被業界稱之為“財險二十條”。
表面看來,“財險二十條”是對于新“國十條”的呼應,概述的是國家金融監管總局財險司未來的施政方針,但在不少與會人士看來,財險司發布“財險二十條”既是正當其時,也是順勢而為。
從市場主體的角度出發,在市場以兩位數及以上增速高速成長時期,市場主體普遍存在做大做強的規模沖動,而現在市場增長放緩,增速從兩位數降至個位數,市場逐漸成為存量市場,再也難以支撐承保端的“野心”,同時,低利率之下,險企資產端收益率下降,無法再用高投資收益來彌補承保虧損,承保盈利變得尤為關鍵。
而從股東的角度出發,在經歷時間的洗禮后,已變得更加務實和理性,在經濟下行期,股東們對增長和發展的期望逐步降低,反而更期望財險公司創造更高效益。
業界高管指出,從這兩個角度分析,不管監管有沒有提出要求,內因和外因都推動財險業自然傾向于效益優先和高質量發展。監管機構此時發布相關文件,是順應市場趨勢,財險業有望實現內源式增長和發展的良性循環。
02
疫情以來市場增速急速下降,高質量發展是否一定意味著低速增長
根據麥肯錫于2024年底發布的《2024年全球保險業報告:展望亞洲財險業的未來》,在2022年之前的十年里,亞洲財險保費年增長約5%,與美洲增長速度相當,超過了歐洲、中東和非洲。不過,在這十年的后半程,亞洲增長卻有所放緩,2017年到2022年間的復合年增長率僅為3%,不僅低于全球平均水平(5%),更低于美洲(6.5%),甚至低于歐洲、中東和非洲的平均水平(3.6%)。
國內財險業的走勢也大致相同。根據統計,疫情之前,包括2019年,國內財險公司保費收入基本都維持兩位數及以上增速,而從2020年開始,財險公司保費收入增速就降至個位數,其中2021年受車險綜改影響,同比增速甚至只有0.68%。2024年前11月,財產險公司保費增速更是僅為5.8%。
這些數據引發了與會高管的深思,中國財險市場潛力巨大,但為何增速卻不斷下降,高質量發展是不是一定意味著低速增長?
麥肯錫在報告中針對亞洲財險業增速降低給出的解釋是消費者認知有限,可購買且可負擔的保險產品不足,這些問題在新興市場尤為明顯。低滲透率也與市場成熟度直接相關。此外,亞洲人更熱衷儲蓄,也被認為是財產險滲透率低的重要因素之一。
顯然,麥肯錫并沒有從根本上解答人們的疑惑,更重要的是,財險業需要在發展中解決問題,而要想發展就需要找到新的增量,新的增量在哪里,該怎么做,這是擺在當下財險業面前最迫切需要回答的問題之一。

03
發展新能源車險顧慮重重,輿情壓力倍增,破解賠付率高企問題勢在必行
2024年7月,國內新能源車滲透率首破50%大關,此后月份,滲透率更一直維持在50%以上,國內乘用車市場結構迎來歷史性時刻,而對于財險市場而言,挑戰才剛剛開始。
新能源車,尤其是高風險新能源車投保難、投保貴的問題有增無減,輿情壓力、監管壓力,沉重地壓在諸多財險公司身上,財險公司叫苦不迭,同時,新能源車險出險率高、定損難、維修半壟斷等問題依然如影隨形。有財險公司統計顯示,新能源車的賠付率是燃油車的1.4倍,出險率是傳統油車的2.5倍。
新能源戰略作為國家戰略,事關國計民生,財險業支持理所應當,但作為商業機構,公司效益與高風險新能源車險持續虧損之間的矛盾也不容忽視。
有險企高管直言,買新能源車可以獲得補貼,但使用環節沒有補貼,財險公司承擔虧損風險進行承保,實際就是在變相補貼行業。
也有各種建議擬打破這一局面,有諫言進一步放開自主定價系數者,但監管早在2024年上半年就進行了嘗試,于2024年5月發布《關于推進新能源車險高質量發展有關工作的通知(征求意見稿)》,但是至今未能落地,可見阻力之大。
也有業界人士直言,新能源車零整比系數遠高于燃油車,應該公布零整比,倒逼零配件降價,但是出于種種考量,這項工作已經暫停,何時能夠重啟尚未可知。
新能源車險困局究竟該如何解決才能皆大歡喜?2025年,這仍將困擾財險行業。
04
非車險擬推“報行合一”,但與車險“報行合一”相去甚遠
車險通過車險綜改,嚴格執行報行合一,逐步走上高質量發展的康莊大道,如今,行業又開始探討在非車險領域實施報行合一。
實施“報行合一”對于高度同質化競爭、容易陷入囚徒困境的財險業而言,其降低費用率,推動承保效益改善的作用立竿見影,行業自然熱烈歡迎。有險企高管直言,“并非所有競爭都是合理的,不少行業陷入內卷,這對于經濟傷害巨大”,其舉例稱,同為新能源車龍頭,比亞迪和特斯拉,前者規模更大,但是利潤卻只有后者的1/5-1/4,就是內卷的后果,因此,財險業的內卷,必須禁止。
不過,相較于車險這一單一險種,非車險囊括太多險種,健康險、農險、責任險、意外險、企財險、航運險……每個險種條款、費率都大不相同,類似車險一樣的報行合一改革注定在非車險領域無法實施。
即便是同一險種,針對不同招標項目,財險公司擬定的條款也都大不相同,在此情況下,如何推進非車險領域的報行合一是個需要慎之又慎的事情。
05
新舊會計準則切換逐步推進,單個公司成本或達1000萬以上
按照有關規定,新會計準則將最晚于2026年實施,加快新舊會計準則的切換因此成為當下險企(非上市險企)的重要任務之一。伴隨著實施的不斷深入,更多影響也開始顯現。
人們常常認為新會計準則實施之后對于人身險業的影響要遠遠大于財產險業,但實際上,其對于財產險業的影響也同樣不容小覷。
首先是成本高企,某中型險企高管表示,公司切換新會計準則,全部成本預計將達到1000萬元以上,這對于中小險企而言,無疑是一筆高額的支出。
而且,新會計準則實施后,將導致部分業務收入不能計入保費收入,進而導致保費收入縮水的情況,在財險業也將存在,政保類業務尤為重災區。政保類業務本來就是虧損重災區,其規模一旦縮水,將在很大程度上進一步降低險企參與的積極性。
更重要的是,伴隨新會計準則的切換,很多高管將無法理解財務報表,經營管理觀念也面臨一定挑戰。
06
醫保支付改革創造商業健康險新機遇,但業界普遍感受喜憂參半
近一段時間以來,醫保局系統頻頻發聲,明確表態將賦能商業健康險發展,這讓整個行業,乃至資本市場都感受到了一種巨大的希望——商業健康險低迷數年,是時候再度騰飛了。
不過隨著研究的逐步深入,保險業,尤其是經營短期健康險較多的財險業又開始感受到了壓力。
醫保數據賦能商業健康險,固然能推動商業健康險發展,進行更精細化的風險管控乃至定價等等,但醫保局系統的出發點與商業保險公司的出發點并不相同,構建在DRG/DIP兩種醫保支付改革基礎上的“醫保數據賦能商保”,二者的銜接能否更加緊密,能否切實解決問題,都尚須進一步觀察。
更重要的是,健康險市場出現新的利好,也意味著險企將加大相關方面的投入,市場內卷或因此進一步強化。此外,新會計準則切換后,一些健康險業務無法再計入保費收入,這也會導致健康險在財險公司戰略地位的變化。
有與會人士通過分析國際市場數據,更表示,在醫保為主,商保為輔的體系之下,商保占比注定不會太高。
07
廣大中小財險公司亟待破局,需要戰略差異化,更需要監管差異化
財險市場馬太效應顯著的問題由來已久,十幾年來,打破競爭格局者寥寥,整個市場格局依然是“死水微瀾”。大型財險公司固然是整個財險市場的壓艙石,他們穩住,整個財險市場就基本能夠穩住,但對于中小型險企而言,作為市場上數量最多的存在,他們的發展質量問題也同樣值得高度關注。
當下,伴隨行業發展主題逐漸從高速度發展轉向高質量發展,即便是中小型財險公司也面臨強資本約束,迫切需要轉變發展方式,不少與會高管表示,公司已經明確放棄了對于規模的考核,將利潤擺在發展首位,同時強化定價能力、科技能力,盡量壓降成本,一些公司也確實因此實現了持續的承保盈利,但整體來看,大部分中小型險企依然處于持續虧損的狀態,成為整個財險行業的邊際力量,拉低行業整體盈利水平。
業界人士對于中小型財險公司轉型開出的藥方基本大同小異,“差異化”更是屢見不鮮,但是對于很多中小型財險公司而言,如何理解差異化,如何踐行差異化,依然是巨大的課題。
中小型財險公司需要戰略差異化,也需要監管差異化,有業界人士直言,基于風控和合規的要求,保險公司要配備合規負責人、總風險官、總精算師、審計負責人……如果按照監管的要求配備,大概需要近10個高管,而且是互斥的,合規負責人、首席風險官還不能分管業務。一個規模保費在20億或者10億左右的小公司,跟規模在五六千億的大公司如果是一樣的高管配置,其成本將很難承擔,所以中小型財險公司需要一定差異化的監管指導。
08
全面“報行合一”之下,保險中介公司在夾縫中生存
無論產險行業還是壽險行業都在大刀闊斧推進報行合一,其初衷是降低行業的費用率水平,幫助行業整體降本增效,但在這個過程中,各類保險中介成為受到影響最大的領域,在產險領域,很多原來單純依靠出單賺取差價的保險中介公司,被迫停止營業。
從結果來看,報行合一確實降低了財險公司的成本,但對于很多中介從業者而言,他們收入來源也因此大幅縮水,有保險中介從業人員直言:“保險中介公司從保險公司賺取費用,但也依靠這些費用為很多人提供了就業崗位。”
在全面報行合一的大背景下,保險中介公司,尤其財險中介是不是將徹底走向消亡?諸多保險公司高管對此觀點并不認同,他們認為單純依靠出單賺取差價、缺乏技術含量的保險中介退出市場是大勢所趨,但是對于很多擁有專業能力的保險中介公司,未來依然大有可為,尤其是非車險領域,幾乎可以與各個行業發生聯系,產生成千上萬的險種,保險公司不可能在所有領域都占據優勢,而保險中介公司只要能在其中一個領域或幾個領域構建起足夠的專業能力與競爭壁壘,就可以長期生存。
除此之外,財險公司越來越注重提供“保險+服務”式的發展,在很多服務領域,保險中介機構乃至其他第三方公司,也大有可為。

責任編輯:張文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
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