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慧保天下
降本增效的主旋律下,機構做“減法”、產能做加法,是近年來保險行業共識之一。
代理人在做“減法”,千萬代理人近五年縮水七成,據傳已不及300萬;
分支機構在“瘦身”,五年內關停近萬家,三四級基層機構收縮明顯。
市場棋局風云變化,險企有進有退是常態。保險公司在裁撤分支機構的同時,也會設立新的分支機構。數據顯示,2024年至今,保險公司新設分支機構1843家(含申能財險新設1263家),裁撤1956家,凈退出113家。
“慧保天下”將分“裁撤”和“新設”上下兩篇文章,解析2024年保險業裁撤、新設分支機構呈現出的特征。
裁撤篇主要回答,險企大力裁撤分支機構,是基于產能考核的“優勝劣汰”,還是順應線上化數字化的必然趨勢?
01
五年關停萬家分支機構,2024年裁撤速度有所放緩
曾幾何時,分支機構的多少是險企江湖地位的一種表現形式,但近年來,在強資本約束下,“規模至上”理念快速退潮,險企過往鋪網點、拉人頭的擴張模式,一去不復返。降本增效,成為現在的主旋律。
除開最常見的裁員、清退代理人,針對渠道實施報行合一之外,險企降本增效最常采用的一種方式就是裁撤低產能分支機構。每開設一家分支機構都意味著相應的硬件支出、人力支出等,如果不能達成業績目標,對于險企而言,就意味著浪費,所以,近年來,在降本增效大潮之下,保險業裁撤分支機構力度大幅增強。
根據“慧保天下”的不完全統計,五年內保險業裁撤的分支機構已經超過了一萬家。
以2024年為例,截至12月24日,保險業已累計裁撤1956個分支機構,其中人身險公司裁撤分支機構1343家,財產險公司裁撤613家。
綜合近幾年的情況來看,加大裁撤力度,明顯是近幾年才興起的一種新情況。分年度來看,2020年全國保險公司裁撤的分支機構數量為980家,到2021年,這一數字發生了翻倍,達到2196家,2023年,裁撤數量再創新高,又新增1000余家,達到驚人的3019家,達到近五年內高峰。
數字見頂后,近兩年裁撤速度才有所放緩,但仍遠高于2020年,2023年裁撤機構數量回到了2021年的水平,2024年預計裁撤數量也是為2000家左右,與2023年基本持平。

數據來源:金融監管總局保險許可證信息機構退出列表
結合近年來的人身險業、財產險業發展歷程,不難發現,五年來保險分支機構裁撤數量的起落,背后是人身險自2019年起的“清虛提質改革”和財產險“報行合一”的影響。
人身險方面,自2019年開始,轉型升級成為行業共識,在監管領導下,“清虛提質”行動開始實施,監管部門要求各險企清理虛掛人力。受此影響,人身險公司代理人總數從2019年高峰期的近千萬出清到2024年的不足300萬。伴隨著近700萬代理人的脫落,大量保險分支機構作為代理人、管理人員、內勤等支持人員的活動場所,亦被大量清退。
此外,人身險保費增速回落與人身險分支機構裁撤數量之間的關系也值得關注。《2024中國保險發展報告》指出,2019年至2021年,人身險保費收入增速呈下降趨勢,2021年保費呈現負增長,到2022年才逐漸恢復。

圖片來源:2024中國保險發展報告
對此,一位業內人士表示:“保險不好賣了,一些網點根本撐不起來,清退是早晚的事,通過砍掉機構節省成本的效果是立竿見影的”。
財產險方面,自2020年起開始實施車險綜合改革,車險的費用空間被進一步擠壓,車險競爭從價格轉到產品和服務,非車險業務也開始優化業務結構,降本增效、效益至上逐漸成為財產險公司的共同追求。
要規模還是要效益?財險公司顯然做出了調整,從搶規模拼業務,到注重有效益的規模。分支機構作為規模擴張的載體,其收縮的基調從那時就早已定下。
受到行業整體轉型、努力推進降本增效的影響,險企裁撤分支機構潮起,一直持續至今,五年時間,合計裁撤分支機構數量已達上萬之眾。
02
九成以上的裁撤發生在以營銷服務部為代表的四級基層機構
依照慣例,保險公司按照地區登記可以分為:總公司為一級機構,省級分公司為二級機構,地市級公司即中心支公司為三級機構,縣區公司為四級機構。其中四級機構根據業務還會分為支公司、營業部、營銷服務部。
從裁撤分支機構的級別來看,九成發生在以營銷服務部、支公司為代表的四級基層機構。分公司、中心支公司也有少量撤出,但整體占比不高。從裁撤分支機構的地域分布來看,主要集中在三四線城市和鄉鎮地區。
人身險方面,裁撤的四級分支機構占比高達97%,其中支公司379家,占比28%;營業部/營銷服務部927家,占比69%。

數據來源:金融監管總局保險許可證信息機構退出列表
財險方面,裁撤的四級分支機構占比達86%,其中支公司202家,占比33%;營業部/營銷服務部326家,占比53%。撤銷分公司、支公司85家,占比14%。
相較人身險,財產險對于下沉市場的物理網點更為倚重,所以其裁撤四級分支機構的力度較人身險會小一些。

數據來源:金融監管總局保險許可證信息機構退出列表
03
除產能因素外,鄉鎮空心化、服務線上化加速發展,成基層機構裁撤重要因素
為什么是偏基層的四級機構退出占絕大多數?
除了上文提到的“降本增效”是主要原因外,三四線城市空心化、服務線上化的趨勢也加劇了基層機構的流失。
當前,我國三四線城市、很多鄉鎮面臨嚴重的空心化問題,由于經濟基礎較弱,房地產市場低迷,大量人口、資源進一步外流到一二線城市。服務于這些地區的部分保險分支機構業績不達標、人均效能低,難以避免的受到裁撤。
線上化也加劇了裁撤的大趨勢。互聯網技術的廣泛應用加速了保險線上銷售和服務的成熟,也逐漸改變了保險客戶的消費行為,使其從線下迅速轉向線上。特別是對于保險責任和條款較為簡單的產品,客戶可以全流程通過線上渠道輕松完成購買和管理,保險公司一些物理網點因此變得可有可無。
可以看到,隨著線上化的發展,不只是保險業物理網點在減少,銀行業的物理網點也收縮明顯,伴隨互聯網技術的深度應用,這一趨勢幾乎是無可避免的。
04
上市險企是分支機構裁撤的主力軍,占比高達45%
上市險企是國內保險市場保費貢獻的主力軍,同時,也是分支機構裁撤的主力軍,根據“慧保天下”的統計,2024年五大上市險企共裁撤分支機構近900家,占總裁撤數目的45%。
以中國太保為例,截至12月24日,已有285家分支機構被裁撤,這一數字在五大A股上市保險公司中排名居首。旗下子公司太保壽險的代理人規模也從2019年的月均79萬縮減到今年的18萬,下跌近八成。
裁撤機構排名第二的國壽壽險,年內有254家分支機構被裁撤,2019年代理人數量有161.3萬人,2024年上半年約63萬人,下跌近六成。
除此之外,中國平安、中國人保裁撤的分支機構數量也都達到了150家以上,新華保險數量較少,僅28家。

數據來源:金融監管總局保險許可證信息機構退出列表
財險方面,裁撤的分支機構數量要遠小于人身險企。其中,人保財險年內撤銷的分支機構136家、陽光財險28家、太保產險19家、中華聯合財險11家、平安產險8家。人保財險的裁撤數目就高于后面幾家之和。
頭部財險公司撤銷機構的原因,與頭部壽險大致相似,主要是裁撤早年“跑馬圈地”時期鋪設的低效能機構。
伴隨行業轉型深入,分支機構裁撤仍在深入推進之中,不過,裁撤分支機構是手段,而非目的,所有裁撤的目的最終都是為了提升人均產能,真正實現降本增效,降低對于資本的消耗,用更小的本錢,做更大的買賣。可以看到,在淘汰原有分支機構的同時,新的分支機構也在設立中,一出一進之間,行業向高質量發展的轉型,已經駛過萬重山。(關于新的機構開設情況,詳見下篇文章)。
< END >

責任編輯:張文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
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