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公司發債創歷史新高。
2024年以來,截至12月20日,我國保險公司新發債券規模達到1175億元,已創下保險業自2005年開始發債以來的年度內最高水平。這背后是保險公司存在資本補充需求,利率處于低位、置換舊債等。
第四個發債高峰
近日,中郵保險在銀行間債券市場發行9億元永續債,票面利率2.20%,這是該公司首次發行永續債。今年5月,中郵保險獲得人民銀行批復年內新增不超50億元資本補充債券,11月獲得金融監管總局批復永續債額度50億元。
這是險企密集發債的延續。12月初,平安人壽發行150億元永續債,中華財險發行60億元資本補充債。
隨之,今年以來,我國保險公司發債規模刷新歷史新高。券商中國記者根據Wind數據統計顯示,2024年以來,共有14家保險公司發債,規模合計1175億元。其中,財險公司4家,壽險公司10家。
這是繼2023年首次突破千億后,繼續保持在千億以上,也形成自2005年我國保險公司開始發債融資以來的第四個高峰。
此前,保險公司發債在2011—2012年迎來第一輪高峰,2011年、2012年發債融資額分別為602.2億元、732.8億元;2015年為第二輪發債高峰,當年發債600多億元。2020年為第三輪發債高峰,發債780億元。
在2020年發債達到小高峰之后,保險公司在2021年和2022年發債金額較低,兩年分別發債融資539億元、224.5億元。而自2023年以來,保險公司再度形成發債高峰,當年發債金額1121.7億元,2024年發債繼續在千億以上。
歷次發債高峰的多重原因
對于保險業歷次的發債高峰,研究機構曾剖析過原因。
聯合資信報告此前分析,最初的兩個發債高峰與監管變化導致的償付能力補足需求緊密相關。自2015年保險公司開始發行資本補充債券以來,從發債情況看,由于保險公司對債務融資上限的嚴格要求,加之2017年利率上行,保險公司發行資本補充債券經歷了2017年大幅收縮后2018年以后逐步回升。
其認為,2020年保險公司債券發行規模及發行家數較之前年度明顯增長,一方面是受新冠疫情影響,宏觀經濟增速有所放緩,上半年利率有所下行,融資環境有所放寬;另一方面,近年來保險行業改革轉型初見成效,業務的發展累計資本補充壓力,同時保險業務的發展對資本消耗需求加大。
而2023年以來的又一次發債高峰,有共性也有特殊性。共性的背景都是償付能力充足率緊張、資本補充需求較強。
從公開信息看,2024年保險公司債券發行規模處于高位,有大型險企的集中發力。部分險企贖回舊債、新發債券,同時今年債市利率大幅下行,使得這些險企新發債券成本進一步降低。整體上,資質較好的險企發行債券面臨有利的市場環境。
大型險企今年不少都發債募資在百億級別。例如,中國人壽(601628)發債350億元,人保財險發債120億元,平安產險和新華保險(601336)分別發債100億元,平安人壽發行永續債150億元,泰康人壽發行永續債90億元,太保壽險發行永續債80億元。中小險企中發債較多的包括,中華財險發債60億元,太平財險、中英人壽、利安人壽分別發債30億元。
從數據上看,這些險企的償付能力尚充足,為何還“熱衷”發債?如多家大型險企所稱,發行債券進一步夯實資本實力,強化公司風險抵御能力,為各項業務的穩健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業界還提示了另一個角度。有保險公司高管向券商中國記者表示,發債融資較股東注資更為高效,但這一方式有門檻,對險企資質有一定要求,需要經過金融監管總局和央行的雙批復。眾多亟待補充資本但經營情況較差的中小險企,發債渠道并不算暢通。
根據央行和原保監會2015年聯合發布的公告,保險公司申請公開發行資本補充債券,需要具有的條件包括:良好的公司治理,上年末經審計和最近季度財報凈資產不低于10億元,償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100%,近三年沒有重大違法違規行為等。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郵箱:news_center@staff.hexun.com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