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注意!“說明了”≠“履行了”
來源:金融時報
記者:李丹琳
在給保險產品續保時,多數消費者會默認續保原來的承保范圍。
可如果保險公司在合同上“悄悄”增加了免責條款,而投保人對此卻毫不知情,還能按照原承保范圍理賠嗎?
近日,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公布了一起類似案例。案情信息顯示,2021年5月,盛阿姨在網上購買了一款可承保外購藥費的醫療保險。保險存續期間,盛阿姨被醫院確診肝繼發惡性腫瘤、橫結腸惡性腫瘤,相應產生的醫藥費(含外購藥費)保險公司均按約理賠。
2022年5月,保險即將到期,盛阿姨選擇續保。但保險公司卻在保險條款中增加約定,不再承保未經醫生處方自行購買的藥品費用及在非本保險合同約定醫院或醫療機構藥房購買藥品的費用,且未告知盛阿姨。
盛阿姨后續向保險公司理賠時,保險公司依據新增條款拒賠外購藥費用和中藥費。盛阿姨認為,保險公司在其續保之前均賠付了外購藥費,且并未就續保新增條款向其告知說明,遂將保險公司訴至法院,要求保險公司賠付其外購藥費及中藥費。
保險公司認為,盛阿姨曾在投保單上電子簽名,說明其知曉新增保險條款,故保險公司已就上述免責條款向盛阿姨盡到提示及明確說明義務,該條款合法有效,保險公司無須賠付盛阿姨的外購藥費。
上海金融法院經審理認為,新增條款位于保險條款責任免除部分,其性質當屬免責條款。保險公司在續保時,單方增加免責條款且未向盛阿姨就增加的免責條款盡明確說明義務,有違誠實信用原則,亦辜負了盛阿姨投保涉案保險的合理信賴。最終,法院判決保險公司賠付盛阿姨外購藥費用230445.20元、中藥費用649.97元。
上海金融法院有關負責人表示,保險公司應履行互聯網保險中的明確說明義務,“說明了”不等于“履行了”。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在投保人要求續保時,保險條款有所增減而可能對投保人不利的情況下,保險公司更應積極、主動地讓投保人充分知悉相關保險條款,避免投保人對保險產品產生誤解、疏忽。與此同時,投保人應主動認識和把握互聯網保險特點,對相應的合同條款,如承保范圍等,仔細詢問或閱讀,確保充分理解相關內容,并做出相應決策。

責任編輯:王馨茹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
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