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國際金融報
“箭在弦上!8月是3.0%產品最后上車的日子。”“去年錯過3.5%后悔的,今年的3.0%別再錯過。”“要鎖定長期3.0%的,抓住最后的紅利期!”……
進入8月以來,人身險預定利率即將下調的消息再次攪動保險業。新舊產品切換之際,保險代理人與經紀人紛紛在社交平臺開展線上營銷,好不熱鬧。
根據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此前下發的《關于健全人身保險產品定價機制的通知》(下稱《通知》),普通型和分紅型保險產品的預定利率上限將分批下調至2.5%和2.0%,萬能險最低保證利率上限下調至1.5%。
《國際金融報》記者了解到,目前已有多家人身險公司提前下架預定利率3.0%的增額終身壽險、年金險、重疾險等產品,但也有部分保險公司將停售時間定在了最后一刻,抓住時機推動老產品的銷售。
業內人士指出,短期內在舊產品停售前,預計居民對儲蓄險的需求會迎來一波集中釋放,進一步提振新單保費增速。長期來看,預定利率下調有助于降低人身險公司的剛性負債成本,有利于防范化解利差損風險和行業的長期穩健發展。
步入“2時代”
所謂預定利率,指的是保險公司在產品定價時,根據公司對未來資金運用收益率的預測而為保單假設的年收益率。通俗地說,就是保險公司承諾給消費者的投資回報率。
不同于銀行理財等其他金融產品的投資回報率可以隨市場情況而調整,人身險產品期限通常長達數年甚至數十年,預定利率一旦設定便不可調整,具有剛性兌付屬性。
《通知》明確,自2024年9月1日起,新備案的普通型保險產品預定利率上限為2.5%,相關責任準備金評估利率按2.5%執行;預定利率超過上限的普通型保險產品停止銷售。
自2024年10月1日起,新備案的分紅型保險產品預定利率上限為2.0%,相關責任準備金評估利率按2.0%執行;新備案的萬能型保險產品最低保證利率上限為1.5%,相關責任準備金評估利率按1.5%執行。預定利率超過上限的分紅型產品和最低保證利率超過上限的萬能型產品停止銷售。
人身險行業上一次全面下調預定利率是在去年7月31日。當天,預定利率高于3%的傳統壽險、預定利率高于2.5%的分紅保險、最低保證利率高于2%的萬能保險正式停售。停售前一度掀起投保熱潮,不少保險公司獲益于“炒停售”,保費收入實現較高增速。
今年市場則更顯理性。“經濟環境不一樣了,去年的盛況很難再續。”某大型壽險公司資深代理人告訴記者,消費者的收入在下降,對未來收入的預期也在同步降低,寧愿把錢留在自己手里。
東吳證券非銀金融行業分析師葛玉翔指出,由于此前市場、壽險公司和代理人對此次下調預定利率均有充分預期,因此在本次產品切換過程中,預計市場主體的“炒停售”依然會普遍存在,但整體保費預計保持平穩增長。
多家人身險公司也表示,面對預定利率下調,公司正在積極調整產品策略,做好產品開發切換、客戶服務等各項工作,以確保平穩過渡,同時也杜絕“炒停售”等行為。
仍具備競爭力
為了緩解負債成本壓力,預定利率調整是大勢所趨。
過去數十年間,壽險產品預定利率隨市場環境先后在1999年、2013年和2019年等年份有所調整,每一輪的持續周期都相對較長,但近年來政策步伐顯著加快。
而預定利率上限調整至2.5%還要追溯到1999年。當年6月,原保監會下發緊急通知,要求保險公司不得再新簽發預定利率超過年復利2.5%的壽險保單,且合同不得附加利差返還條款。彼時,一年期銀行存款利率從最高的10.98%逐步下降到2.25%,而緊急通知下發前保單預定利率平均在8%左右。
2013年8月,人身保險費率市場化改革啟動,不再執行2.5%的上限限制。2019年8月,“182號文”發布,原銀保監會調整年金險預定利率上限為3.5%。在過去一年間,窗口指導兩次下調預定利率上限。
從中不難看出,比保險產品預定利率調整早一步的,往往是銀行存款利率的下調。今年7月,央行將1年期和5年期以上LPR(貸款市場報價利率)利率分別下調10個基點至3.35%和3.85%。
與此同時,工農中建交五大行活期存款掛牌利率由0.2%下調至0.15%;三個月、半年、一年整存整取掛牌利率均下調10個基點,分別為1.05%、1.25%、1.35%;二年、三年、五年整存整取掛牌利率均下調20個基點,分別為1.45%、1.75%、1.8%。
“隨著銀行存款利率及其他儲蓄性質較強的理財產品收益率同步下降,即使保險產品預定利率下調至2.5%,仍具備一定競爭力。”受訪專家一致認為。此外,保險產品較長的產品期限及剛性兌付的特點也使其受到市場追捧。
以增額終身壽險為例,北京排排網保險代理有限公司總經理楊帆指出,相比銀行理財和國債等其他理財產品,增額終身壽險有一個顯著特點,即收益具有穩定性,能終身鎖定利率。一旦購買,無論未來市場利率如何波動,保單內的預定利率都將保持不變。“在當前全球經濟形勢復雜多變、利率水平存在下行壓力的背景下,這一特點尤為重要,它能確保保單持有人在未來幾十年甚至更長時間內,都能享受到穩定的收益水平”。
錨定市場利率動態調整
值得一提的是,為促進保險公司負債端與資產端聯動,《通知》明確,要建立預定利率與市場利率掛鉤及動態調整機制,這也是保險行業首次提出預定利率與市場利率掛鉤及動態調整機制。
在具體執行層面,將由中國保險行業協會參考5年期以上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5年定期存款基準利率、10年期國債到期收益率等長期利率來確定預定利率基準值,并報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達到觸發條件后,各保險公司可按照市場化原則及時調整產品定價。
也就是說,未來保險產品預定利率的調整將不再由監管部門主導,而是由行業協會根據市場利率情況來牽頭。“可以預期,掛鉤市場利率后,在利率下行較快的情況下,預定利率的調整也將更加及時,有助于行業防范利差損風險。”某壽險總精算師表示。
中信建投證券非銀金融與前瞻研究首席分析師趙然指出,預定利率與市場利率掛鉤及動態調整機制,可以提升預定利率調整的及時性,建立防范化解利差損風險的長效機制。長期來看,采取“保底+浮動”收益模式的分紅險產品有望成為人身險公司重點發力方向,形成保險公司與客戶“雙贏”的業務模式。
華泰證券分析師李健也表示,相比于過去監管機構相機抉擇的方式,新機制下預定利率調整會對市場變化更敏感,更有利于管理保險公司和消費者的預期,有利于預定利率調整的常態化。
此外,去年8月以來,銀保渠道,經紀代理渠道相繼落地“報行合一”。從執行效果看,全行業相關渠道平均傭金水平較之前降低30%。
《通知》進一步明確,深化“報行合一”,加強產品在不同渠道的精細化、科學化管理。各公司在產品備案或審批材料中應當標明個人代理、互聯網代理、銀郵代理、經紀代理等銷售渠道,同時列示附加費用率(即可用總費用水平)和費用結構。
“一大亮點在于,增加了對于個人代理、互聯網代理的表述,這表明人身險行業的‘報行合一’將有望在全渠道推行。”趙然表示,整體來看,《通知》和“報行合一”系列政策一方面可以推動傭金水平回歸合理范圍,促進行業降本增效;另一方面可以推動保險公司通過產品和服務打造核心競爭力,特別是中小保險公司將更多資源聚焦細分領域,更好地滿足客戶需求,提升服務能力。
記者:王瑩
編輯:姚惠
責任編輯:畢丹丹

責任編輯:李琳琳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
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