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老虎財經app
作者:李明慶
在多年重量不重質的狂奔下,光大永明人壽陷入了虧損泥潭。2024年上半年,其以-8.7億元的凈利潤位居壽險公司倒數第三。縱觀光大永明人壽近幾年的發展,贏了規模輸了利潤無疑是其最為貼切的描述。背靠光大集團,其盡享光大銀行的渠道資源,而過度依賴銀保渠道也對其造成了反噬。
被“光大系”賣力扶持的光大永明人壽再度籠罩在虧損的陰霾中。
近期,光大永明人壽披露了上半年業績,凈利潤為-8.67億元。在60家非上市險企中,這個虧損額度僅位于中信保誠人壽、泰康養老,二者上半年分別虧損34.4億元、14.5億元。
如今,排在榜尾的光大永明人壽曾在2021年凈利潤達1.5億元,不過從2022年開始,其業績開始急轉直下,目前兩年半合計虧損金額超過28億元。
險企凈利下滑的原因主要是三個方面,提取保險責任準備金、賠付支出、手續費及傭金支出,而光大永明人壽需要比同業多關注一項——退保金。
靠著“同門”光大銀行的渠道優勢,光大永明人壽的保費規模在2018年突破百億元后繼續節節攀升。不過,成也銀保敗也銀保,渠道單一導致了高額的退保金以及手續費及傭金支出,嚴重侵蝕了其利潤。
在業績巨虧之際,光大永明人壽原總經理劉鳳全在今年4月份離任,董事長孫強代行總經理職責,而肩挑兩職的孫強能否帶領光大永明人壽重整旗鼓呢?
上半年虧超8億
近期,光大永明人壽發布了2024年2季度的償付能力報告,上半年其凈利潤為-8.67億元,去年同期為3.16億元。
整體來看,光大永明人壽超8億元的虧損額度在60家非上市人身險公司凈利潤排行榜中位列倒數第三,其中中信保誠人壽倒數第一。
從保費規模來看,被光大系一路庇護的光大永明人壽在壽險行業中排名前列,但盈利波動大卻成為光大永明人壽近幾年的痼疾。
2021年,光大永明人壽迎來其高光時刻,1.5億元的凈利潤創下了近6年的最高利潤。不過短暫的風光過后,就陷入了虧損泥沼。數據顯示,2022年到2023年,其凈利潤分別為-13.57億元、-6.48億元。
相比較業績的虧損,光大永明人壽的保費規模卻是一路水漲船高。截至今年6月末,其保險業務收入為114.5億元。更早之前的2020年至2023年,其保險業務收入分別為134.7億元、140.8億元、170.75億元、194.7億元。
保費狂飆凈利縮水,光大永明人壽為何會增收不增利?
縱向對比來看,2022年開始,光大永明人壽的營業支出中,提取保險責任準備金、賠付支出、手續費及傭金支出三大項總額較大,這是光大永明人壽增收不增利的因素之一。
數據顯示,2020年至2023年,光大永明人壽的提取保險責任準備金分別為95.5億元、98.3億元、101.29億元、115.8億元;同一階段的賠付支出為17.2億元、17.9億元、33.2億元、64.9億元;手續費及傭金支出在上述時期分別為21.6億元、27.2億元、25.3億元、23.6億元。
也就是說,2020年至2023年,這三項支出合計約為134.3億元、143.4億元、159.79億元、204.3億元,這侵蝕了光大永明人壽的利潤。
需要注意的是,重度依賴銀保渠道的光大永明也因高額的退保金而影響利潤。
成敗皆銀保?
保險行業向來有“規模論英雄”的說法,因此激進擴張以實現規模的暴漲成為不少險企心照不宣的選擇。
從光大永明人壽的發展足跡來看,其也因為沉溺于規模的擴張而付出了不小的代價。
將時間倒回2002年,彼時外資永明金融與橫跨金融與實業的中國光大集團強強聯合,各持股50%在天津成立了光大永明人壽。雖然當時已有友邦、德國安聯、英國保誠等巨頭落子國內保險市場,但市場依舊對光大永明人壽充滿了期待。
值得一提的是,2002年也是中國保險行業發展史上極為濃墨重彩的一年。“大干銀保”成為當年的潮流之一。據悉,彼時國內壽險總保費收入同比增長16.56%,而銀保同比增長達到400%,實現保費收入388.42億元,占人身險保費收入的17.07%。
得銀保者得天下成為不少險企的信條,而出生于當年的光大永明人壽更是如此。
2007年8月份,光大永明人壽和光大銀行簽署了協議,協議規定光大銀行所有網點均向光大永明開放,并達成了團險合作協議。
兩年后,光大永明人壽的注冊資本從12億增至30億元。完成增資后,光大集團總公司持股比例為50%,加拿大永明人壽降至24.99%,鞍山鋼鐵和中國兵器工業集團持股比例各為12.505%,性質轉變為中資控股的保險公司。
在光大系的出錢出力下,2010年光大永明人壽以黑馬姿態成為合資壽險中的優等生。數據顯示,2010年一季度,光大永明和華泰人壽保費收入分別為21.78億元和21.52億元。從排名來看,中意、光大永明、華泰人壽擠掉友邦占據前三名。
彼時,光大永明人壽方面透露,保費規模的增長主要得益于銀保渠道。“同門”的銀行和證券成為光大永明重要的市場營銷和銷售渠道,來自光大銀行的銀保業務占比近半。此外,其當年也在農行和工行增加了銷售力度,將業務主攻集中在銀保渠道。
2017年,光大永明人壽原總經理張玉寬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介紹,2010年股改當年,公司的規模保費就超過了過去七年的總和。從數據來看,2010年其保費規模就已達到39.4億元。
可以說,在光大集團的資源傾斜下,光大永明人壽規模一路攀升。在2016年之后尤為明顯,數據顯示,2016年到2019年,50.7億元、70.8億元、103.44億元、117.4億元。
不過,保費規模依賴于銀保渠道也意味著高昂的成本。通常保險公司在與銀行簽約合作中,會約定給予銀行一定的手續費。據悉,此前有保險公司與銀行的合作簽約中,在分對分層面,手續費率漲幅明顯,普遍達到30%以上。
數據顯示,2020年到2024年3月,光大永明人壽的手續費及傭金分別為21.6億元、27.2億元、25.4億元、23.6億元。
同時,銀保渠道退保率高已是常態。公眾號13個精算師指出銀保渠道主銷的產品,大多是中短期的儲蓄型保險,這些產品到期后就會導致集中退保,拉升險企退保率,給現金流帶來不小的壓力。
從光大永明人壽的退保情況來看,2020年到2023年,其退保金為6.62億元、9.58億元、28.1億元、14.68億元。
以2023年至2024年6月份為例,去年銀保渠道的光大永明附加增利金賬戶年金保險(萬能型)保戶投資款新增交費12.7億元,本年退保金額為7.07億元,占據總退保金的48%。
今年上半年,其退保金額居前三位的產品分別為光大永明附加增利金賬戶年金保險(萬能型)、光大永明附加增利金兩全保險(萬能險)、光大永明安鑫禧年金保險,均來自銀保渠道,退保率分別為6.70%、2.47%、0.11%,退保金額分別為4.13億元、3379萬元、2776萬元,合計金額約為4.75億元。
光大永明人壽的困局
多年黯然之下,光大永明人壽也在嘗試做出調整。
今年4月份,劉鳳全正式卸任了光大永明人壽總經理一職。據悉,其是光大集團為光大永明人壽市場化招聘而來,是該公司股改后首位面向同業招募的總經理,曾在國壽任職戰略規劃部副總經理、團險銷售部副總經理等職位,是保險行業的老將。
其在2019年成為光大永明人壽總經理,在任期內,光大永明人壽整體發展如同過山車一般,短暫風光后陷入兩年虧20億元的泥沼。基于此,此前有媒體猜測,劉鳳全的離任或與業績有關。老將離場后,有媒體報道董事長孫強代行相關職責,其出身光大系。
到今年6月份,光大永明人壽表示張晨松不再擔任總精算師,由高嵩接任。
從戰略層面來看,渠道單一是光大永明人壽最大的問題,“報行合一”長期來看利大于弊,但是短期內勢必會對其造成沖擊。
事實上,在2019年,光大永明人壽曾嘗試做出改變。2020年9月,其在微信公眾號發文”2019年以來,光大永明保險全面啟動“大個險”發展戰略,把做強個險渠道作為貫徹“有價值有特色”戰略的重要抓手。”不過,目前來看水花不大。
此外,銀保渠道也帶來產品單一的問題。據悉,光大永明人壽在銀保渠道銷售的產品主要以年金儲蓄替代性產品為主,具有輕保障、高返還的特征,產品的內含價值較低,無法為自身創造較高的收益。
如今,在上半年虧超8億的背景下,光大永明人壽肩上的擔子在下半年只會更重。
責任編輯:王馨茹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