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慧保天下
2024年,是金融監管總局成立之后的第一個完整年度,也是新的金融監管理念全面貫徹落實的首個完整年度。伴隨總局“三定”落地、“小三定”提上日程,以及各地方機構的“三定”陸續展開,2024年的監管大戲才剛剛開始。
節前的1月30日,金融監管總局已順利召開2024年工作會議,對于2023年工作的總結,2024年的工作重點,都已經勾畫清楚。人身險司、財產險司的年度工作尚未召開,但根據此前的一些資料和發言,工作重點也能推測一二,在“慧保天下”看來,2024年金融監管最大看點就在這里了:
01
金融監管總局明確2024年八大重點工作:長牙帶刺,緊盯“關鍵事”“關鍵人”“關鍵行為”
1月30日,金融監管總局召開2024年工作會議。會議總結了2023年的工作成果,機構改革、中小金融機構改革化險、京津冀等地洪澇災害和重大事故保險賠付實現快賠預賠、應賠盡賠等,都成為了工作亮點。
而在談及2024年工作理念時,明確要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錨定金融強國建設目標,堅決做到監管“長牙帶刺”、有棱有角,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底線,扎實推進金融高質量發展,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
會議重點列出八大方面工作:
一是全力推進中小金融機構改革化險,把握好時度效,有計劃、分步驟開展工作。健全金融風險處置常態化機制,落實機構、股東、高管、監管、屬地、行業六方責任,推動形成工作合力。
二是積極穩妥防控重點領域風險,強化信用風險管理,加大不良資產處置力度。加快推進城市房地產融資協調機制落地見效,督促金融機構大力支持保障性住房等“三大工程”建設、落實經營性物業貸款管理要求。配合防范化解地方債務風險,指導金融機構按照市場化方式開展債務重組、置換。
三是堅決落實強監管嚴監管要求,全面強化“五大監管”,嚴把準入關口、嚴密風險監測、嚴肅早期干預糾正。緊盯“關鍵事”“關鍵人”“關鍵行為”,嚴格執法、敢于亮劍,做到一貫到底、一嚴到底、一查到底。
四是跨前一步強化央地監管協同,加強信息交流共享和重點任務協同,切實做到同責共擔、同題共答、同向發力。
五是著力防范打擊非法金融活動,強化抓早抓小,保持高壓震懾,加快健全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責任體系。
六是堅定不移深化金融改革開放,引導金融機構聚焦主業、苦練內功、降本增效,切實提升行業發展可持續性。穩定擴大制度型開放,助力上海、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大力弘揚中國特色金融文化,推動實現“機構不做假、股東守規矩、高管知敬畏、員工有操守、公眾識風險”。
七是精準高效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統籌做好“五篇大文章”,更好服務新質生產力發展和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著力支持擴大有效需求,持續增強普惠金融服務能力,切實提升金融消保工作質效。
八是平穩有序完成機構改革任務,加快推動省市“三定”落地,穩步推進縣域機構改革,同步建機制、強保障、提效能。
02
人身險司:資產負債匹配、利差損風險、報行合一……
資產負債匹配
就在今日,即2月20日上午,中國人民銀行授權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中心公布,2024年2月20日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為:1年期LPR為3.45%,與前值持平;5年期以上LPR為3.95%,較前值下調25個基點——這一舉成為史上最大幅度“降息”。
與降息密切相關的,是保險業的“資產負債匹配”問題,以及利差損風險等,近年來,這已經成為行業最大隱患,是監管、業界高管最為關注的話題。
其壓力來源于當下,也來源于未來。一方面,新收入的保費面臨著嚴峻的資產配置壓力;另一方面,大量資產到期,也面臨著再配置的壓力。低利率市場環境下,高收益率資產日漸匱乏,配置于債券所能帶來的票息收益也在下降,而負債端成本的下降卻較為緩慢……
值得注意的是,國內缺乏長期資產,人身險企負債久期一直大于資產久期,當前保險資產負債久期錯配缺口已高達7年,資產負債期限錯配仍是籠罩在壽險行業上的一團陰霾。從2023全年數據上看,投資收益率同比下滑的險企數量已然超過半數,未來險企資產端或將面臨更大壓力。
報行合一
2023年,銀保渠道率先落地“報行合一”成為人身險行業年度最受關注的話題,在監管的強引領下,銀保渠道正迎來全面重塑,降本增效,高質量發展,未來可期。
銀保渠道“報行合一”落地之后,經代渠道、個險渠道的“報行合一”也呼之欲出,這成為2024年的最大看點之一。
目前有傳言稱,經代渠道“報行合一”最早將在2024年3月底落地,可以想象,參考銀保渠道表現,屆時經代渠道會迎來怎樣的“陣痛”。
受銀保渠道“報行合一”影響,個險渠道成為當前最為受益的渠道,業界人士普遍認為,該渠道的“報行合一”落地時間將排在經代渠道之后。
銀發經濟
今年1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發展銀發經濟增進老年人福祉的意見》,這是我國首個針對銀發經濟的政策文件。保險業本就視服務養老三支柱為己任,在“銀發經濟”被大力倡導的當下,自然不會缺位。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金融監管總局人身險司曾發表文章《奮力推動商業養老保險高質量發展 助力加快建設金融強國》,就著重講述了對于商業養老保險的思考。文章指出,要有序推動養老保險公司轉型發展。按照《養老保險公司監督管理暫行辦法》規定,推動養老保險公司重塑定位,回歸主業,有序推進業務結構調整,實現機構、隊伍平穩轉型。引導養老保險公司建立以聚焦養老主業為導向的長期績效考核機制,持續提升公司治理水平,規范經營管理,健全風險管控。以功能性與盈利性協調發展為目標,支持養老保險公司走專業化發展道路,通過多種方式、多類業務深度參與服務我國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發展。
除上述三個關鍵詞之外,同樣值得關注的還包括渠道轉型的問題、產品設計的問題、新業務價值率不斷下滑,以及退保率開始激增等問題。
03
財產險司:監管評級體系、中介清理整頓、新能源車險……
此前,財產險司在所發表文章《深入學習貫徹中央金融工作會議精神 奮力推進財險業高質量發展 積極服務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強調財險司(再保險司)始終胸懷“國之大者”,持續嚴格制度標準、嚴密責任機制、嚴肅紀律規矩,不斷提高監管的前瞻性、精準性、有效性、協同性。
結合該文章,以及業界關注的熱點話題,除了車險“報行合一”等常規的監管動作之外,2024年,財產險監管領域值得關注的還包括以下關鍵詞:
探索建立財險公司綜合監管評級體系
文章明確提及“探索建立財險公司綜合監管評級體系,推動財險機構轉型創新”。目前,我國已有200多家保險公司,在市場上的分量身位和發展階段,差別非常大。他們的優劣排名和發展好壞,到底是什么指標最重要,誰的評價裁奪最權威?行業性組織、外界政府部門、評級機構都有自己的標準,這些評價哪個更重要,有什么樣的市場表現會加分或減分?誰的打分更有公信力?
評級就是將復雜的專業數據,轉化為直觀的等差序列,幫助市場理解公司,也便于公司對標市場同業。保險公司的好與差,什么說了算,業內得好好關注這件事。
監管部門的重要思路是設計一套評級制度,反映真實的經營和風險情況,對監管對象進行分類監管,促進市場資源有效分配。核心的理念就是三句話:有車就有轍,有樹就有影;有多大本錢做多大生意;沒有金剛鉆別攬瓷器活。
開展中介市場“清虛、規范、提質”專項行動
機構改革后,中介監管劃歸財險司,文章明確提出“開展中介市場‘清虛、規范、提質’專項行動,保持高壓態勢,形成有力震懾”。
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6月,原銀保監會曾印發《關于印發保險中介機構“多散亂”問題整治工作方案的通知》,則重點提及“三類”機構將被清理、清退。其中包括“無人員、無場所、無業務”的保險中介機構;不符合現行監管要求的保險中介機構;以及對分支機構管控失序、存在“加盟”“掛靠”等行為的法人保險中介機構,而相關分支機構也將被清退。
而從銀保監會披露的有關數據可以看到,過去數年,保險專業中介機構數量已經出現一定下滑:截至2020年底、2021年底和2022年底,我國保險專業中介機構的數量分別為2640家、2610家和2582家。
新能源汽車保險
新能源車險正在陷入一個尷尬的境地。一方面,隨著新能源車保有量的持續上升,新能源車險的保費規模也扶搖直上,2023年上半年,人保財險、太保產險等頭部險企的新能源車險保費收入同比增長50%以上。另一方面,新能源車險市場上呈現出“車主喊貴,險企喊虧”的局面,新能源車險業務面臨嚴重虧損,車主遭遇變相漲價或者拒保難題。投保難、續保難、承保虧損成了橫亙在新能源車險市場持續擴張道路上的燙山芋。
新能源汽車已然上升到國家戰略高度,做好新能源車險業務,保險行業義不容辭。應對社會輿論反映較多的新能源車投保難、續保難等問題,前一段時間,金融監管總局財險司向各財險公司下發《關于切實做好新能源車險承保工作的通知》,強調要“提高政治站位,強化責任擔當”,明確交強險不得拒保,商業險愿保盡保,險企須全面排查整改,不得在系統管控、核保政策等方面對特定新能源車型采取“一刀切”等不合理的限制承保措施。
此外,財險司近期召開的車險工作座談會上也有提及新能源車險虧損問題,明確提出,大幅提高新能源車險保費不現實,行業改革須符合社會接受度。
可以肯定的是,2024年,新能源汽車保險依然會是監管關注的重中之重。
< END >
責任編輯:張文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